close

布政使司衙門  

現存於台北植物園內的布政使司衙門

1885年(清光緒11年),清廷下詔台灣建省,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最初台灣並未設置布政使一職,1887年經劉銘傳奏請後才允予設置。首任布政使邵友濂於同年8月到任,於1889年2月卸任。所有布政使除1891年到任的唐景崧任期較長,並於1894年升任台灣巡撫外,其餘任期皆極為短暫。根據考證,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大約是在1889年落成於中山堂現址。

布政使司,又稱「藩司」,為一省中,綜核錢糧、兵馬的機構,其長官稱為布政使,俗稱「方伯」,是僅次於巡撫的高級長官,官秩從二品。

布政使司衙門為省級的衙署建築,因為在清光緒十三年丁亥﹝西元1887年﹞,福建及台灣行省尚未確立前,錢糧、 兵馬仍由福建的布政使衙門綜核,後來才由行署陞為正式的「衙署」。

清光緒十八年壬辰(西元1892年),為了使巡撫或布政使有接待外來官員的場所,特別在布政使司衙門右側增建了 一座比較考究的建築,由於完成時已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西元1895年),又逢中日甲午戰爭發生,日軍發兵台灣, 巡撫唐景崧曾分其西畔房屋設籌防局。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清廷將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台灣人立刻組織「台灣民主國」 企圖自救,當時的總統府就設在布政使司衙門,十餘天後因不敵日軍優勢武力而終告瓦解。

日軍進佔台北城之後,在布政使司衙門舉行「始政」儀式,宣告日本政府統治台灣的時代開始,將布政使司衙門充做陸軍部,並將最高統治機關-總督府 (又稱為「總督府舊廳舍」)設於籌防局,佔為總督辦公之所, 直到1919年新的總督府(今日總統府)興建完成,才將殖民政府遷入,此處因而逐漸荒廢, 一度做為盲啞學校使用。

1931年辛未,日本政府為了紀念日皇裕仁即位,選擇在「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之原地建台北公會堂(1936年11月26日落成,即今日的中山堂), 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引發此建築物存廢之爭議,因此將其中最具代表性之籌防局門廳、 布政使司衙門的大堂與部份廂房,遷於台北植物園內現址及圓山舊動物園之內,並把原址其他房舍於 1931年10月3日拆除。

遷建於台北植物園內之建築物,日本人改稱為「修古館」,並作為林業試驗所之辦公場所。 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曾佔駐其間,館內設施多被破壞。終戰後, 此一建物為林業試驗所接收,並於1965年成立為「林業陳列館」,主要作為林業陳列館之用。 這座台灣僅存的清朝衙門建築,格局宏整,室內高敞,充分表現了中國清代官衙之威嚴與氣勢。

布政使司衙門最初的建築配置並不清楚,現存於台北植物園內的布政使司衙門係一座七開間三進式,呈縱長形「田」字形平面配置的官式建築,方位為座東朝西略偏北。三進的建築空間分別由橫向的「頭門」、「儀門」及「大堂」所構成,頭門及儀門間以縱向的廂房連接,儀門與大堂間則由左右兩側廊道相連,雙雙形成封閉的四合院。室內空間因採用高大柱列而顯得十分莊嚴。屋脊曲線平緩,有短小的燕尾翹脊。建材則因適逢財政拮据,並不精緻,如牆面便是以一層丁一層順的唭哩岸石砌造而成,並有許多以細石、泥土、碎磚填補的空隙,屋頂則是使用普通的板瓦堆砌而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