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00438.jpg 

Photo by eairforce

日本統治台灣50年期間,日本官方於台灣各州廳認定的神社共68座。若包括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在內則總數超過200座。興建神社同時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治台的重要宗教政策。希望藉由台灣各地的神社運作,可以達到教化台灣人,使台灣人「皇民化」為大日本帝國臣民的目的。台灣各地的神社就是在此一宗教政策的前提之下,陸陸續續興建的。為了推廣台灣總督府種種的教化運動,日本人甚至提出了「國有神社,家有神棚」的口號,企圖在台灣全島推行「神社中心說」的「一街庄一神社」的神社興建計畫。

日本人當時在台灣所設的行政區總共分為5州3廳11市51郡2支廳67街197街庄,要達成「一街庄一神社」的目標基本上是個神話,實際上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戰敗為止,日本官方在台灣總共興建68座神社。在各個州、廳以及市政府所在地都建有神社。而在51郡中,除了新竹州大溪郡、台中州大屯郡、台南州新豐郡以及台東廳、花蓮港廳六郡等九郡之外,也都建有「郡總鎮守」的神社。「一街庄一神社」的遠大計劃,後來隨著日本其侵略性帝國主義的戰敗而中斷,台灣的神社興建就此劃下句點。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欲將日本帝國主義全數掃盡,頒佈政策,消除一切有帝國主義思想的事物,包括各地的神社在內,幾乎都遭到拆除毀損的命運。現在台灣的神社除了桃園神社(今桃園忠烈祠)整體保留的較為完整之外,其餘各地幾乎見不到神社的蹤跡,或許只留下一些鳥居、石燈籠的遺跡,供後人憑弔。


臺灣神社

臺灣神宮,原名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主要是祭祀病逝於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原址位於台北市劍潭附近的劍潭山山頂,是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的神社裡面,最為重要的神社。二戰末期(1944年)升格為台灣神宮,但在1944年的時候毀於火災,今日神宮已經不存在,主要原址成為現在的圓山大飯店。

台灣神社建在台北的劍潭山上,當時由於劍潭山土地權屬的問題相當複雜,其中有自清朝以來就極富盛名的劍潭寺、大稻埕仕紳的私有土地以及法國領事館租界地等。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展現殖民政府的強勢作風,排除困難,將台灣神社興建於此。舉行鎮座祭之時,當時的總督府機關報《台灣日日新聞報》曾經大篇幅地記載相關活動,彰顯其治理台灣的卓越政績。

台灣神社的社格為官幣大社,主要奉祀當年甲午戰爭後,領兵接收台灣卻病歿於台灣、後被神格化為「平台之神」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在1944年增祀天照大神後而升格為台灣神宮。由於台灣神宮為全島最重要也是最崇高的神社,1923年4月12日裕仁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到台灣行啟時,也專程前來此神社參拜,敕使街道(後來的中山北路)便是因此而再度整建。日治後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台灣神社也一度成為日本政府推行當時各項政策的一項宣傳工具。

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神社建造的程度極為重視。凡是日本政要來到台灣,第一要事就是乘車從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到台灣神社祭拜。整個台灣神社的建築是從日本本地延聘對於社寺建築有專門研究的伊東忠太以及五田五一兩位大師親自設計台灣神社的建築配置。也請來日本專門負責社寺建築及皇家建築的傳統工匠「宮大工」木子清敬負責建造。可想而知,日本人對於作為第一座教化台灣人的台灣神社用心的程度之深。

台灣神社作為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祭祀中心,每逢祭典紀念日(10月28日)就會吸引成千上萬人來神社參拜,因此台灣神社的興建也直接或是間接帶動圓山地區的發展。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現在的兒童育樂中心的位置,創設私人動物園,直到1986年,動物園遷建木柵,才和毗鄰的兒童樂園合併。1944年,一架日本客機在松山機場降落失事而撞上神社,引發大火,把神社部份燒毀,從此台灣神社即走入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敗逃來到台灣,全台灣神社被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而遭到刻意的破壞,神社所在地也全部收歸為國有,台灣神社也不例外。台灣神宮(新境地)所在位置在1946年短暫成為市民教育所,至今日成為中央廣播電台等建築。台灣護國神社則改建為忠烈祠。至於原位在劍潭山的舊台灣神社則在戰後拆除改建成台灣大飯店,在1952年改由以宋美齡為首的政要所組成的「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來接手經營,並正式改稱為圓山大飯店,1973年後改建成14層飯店大樓至今日。

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是1928年(昭和3年)台灣日治時期建於台灣台北市的神社,該神社也是日治時期第一座專門祭祀治台有功的死難者神位的神社,同時也是第一個完全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日本神社。完成於昭和3年(1928年)7月,原神社位置在南海學園中,即舊中央圖書館。中央圖書館遷至中山南路的新館址後,改為今國立教育資料館及南海學園使用。1926年(大正15年)台灣神社宮司山口透提議構建建功神社,以供奉日本領台以來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宣稱只要有貢獻不分台日均可審核通過後被祭祀,屬於無格社。共合祀15691位因公殉難者,其中台灣人有3530位。

日本傳統的神社建築結構均為木構造,但是木構造的缺點就是無法防蟲及不耐潮濕,因此木構造的神社並不適合台灣的氣候。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於明治40年(1907年)發明防蟻混凝土,以混凝土做為地上、地下之隔絕層。神社建築因應台灣氣候環境,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為建築的材料,因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所以使得建功神社的造型得以多元化,是第一座結合中、日、西洋設計風格的神社建築。其主要的本殿為木構建築,保留了日本傳統神社建築的風貌。

建功神社建築形式於當時來說顯得極為獨特,是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主體結構為日本式,但外觀則採漢、和、西洋的混合建築樣式。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的鳥居,為日本傳統神社前所未有的建築式樣,也多少影響台灣本土建築樣式的變革。1945年戰後,參道大門及參道兩側石燈籠皆拆除,現今入口前的水池與欄桿為原物,進門內最底端建築物內內部的圓頂,則是保留原來的圓頂重新彩繪而來。

台北天滿宮社

台北天滿宮社是曾經在台北市存在過的神社,位於文武町新公園之西南角。1931年(昭和6年)9月舉行鎮座式,祭祀菅原道真(學問之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北天滿宮社已遭到國民政府拆除,原址改為現在的福德宮。

台北稻荷神社

台北稻荷神社是曾經在台北市存在過的神社,位於現在的萬華區西門町紅樓旁。1911年(明治44年)6月舉辦鎮座式,1937年(昭和12年)10月列格鄉社,祭祀倉稻魂命(掌管財富、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神社前有石雕狐狸,是稻荷神社的守護獸,當時的稻荷神社有許多的日本人信奉。

台南神社

官幣中社台南神社建成於大正12年(1923年),座落在台南市南門町(即今日之台南地方法院的正對面的位置)。主要為了紀念病逝於台南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34年(1901年)即完成御遺跡所的興建,大正9年(1920年)在日本人合力捐款與台灣總督府捐地的籌備下,台南神社費時三年完成。

1895年日本皇族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奉明治天皇之命率領近衛師團來台平亂,於征戰時,住宿台南府城莊雅橋街豪商吳汝祥之邸。據日本官方記載,同年10月28日,能久親王染上瘧疾而病逝。在其死後,1900年日本政府改吳宅作「御遺跡所」,1902年完工。祭祀及保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遺物,隸屬於台灣神社管轄。

1920年,日本政府開始將「御遺跡所」改建為台南神社,整體工程於1923年6月竣工,花費當時日幣大約20萬圓。台南神社佔地遼闊,範圍包含現今的公十一停車場以及忠義國小,並分成內苑、外苑。內苑的範圍大約為現今的公十一停車場,為傳統日本神社的建築,包含鳥居、石燈籠、石獅、駿馬、社務所、拜殿、本殿等,其中本殿的建築為神明造形式。外苑則大約位於現今的忠義國小校內,內佈置日式風格的庭園造景。1936年再於東北方興建武德殿(尚存)。

大正14年(1925年)台南神社正式升格為官幣中社,所奉祀的主神為北白川官能久親王,和台北的台灣神社相互呼應,象徵台灣一南一北的「守護之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南神社於1946年改建為忠烈祠,入口的鳥居則刻著「浩氣千秋」四個大字,同年外苑改建為台南市立中學。直到1952年救國團進駐內苑右側,隔年外苑改為忠義國小一直至今。台南神社作為忠烈祠持續地使用至1969年後,忠烈祠遷移至健康路體育公園東北角,名為「國民革命忠烈祠」,原有的台南神社則由當年的市長林錫山改建成市立體育館。西元1991年7月體育館由當時市長施治明下令拆除,改建公十一停車場至今。

被拆除後的台南神社僅留有少許建築。包含與忠烈祠一同搬遷的銅馬與狛犬,以及現今位於忠義國小內的台南神社社務所、成功泉與武德殿。

開山神社

開山神社為日本人抵台之後所興建的第一座神社,神社的前身是延平郡王祠,位於現在的台南市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台聖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採福州式建築,前身為民間所建開山王廟。乾隆時擴建,道光二十五年(1874年)重修,光緒元年(1875年)再擴建,此廟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祭禮。殿後庭院內有古梅一株,據說是鄭成功本人親自手植。

台灣日治時期因鄭成功具有半個日本人血統,因此也普遍受到在台日本人的敬重,日本人抵台初期,為籠絡人心,台南縣知事向總督府提出改建神社之申請。明治30年(1897年)1月13日,改延平郡王祠為「開山神社」,定社格為縣社。所有的建築物皆保存原樣。1904年,規定神社之神職工作人員,並任命平松義雄為開山神社宮司,將延平郡王祠神道化,每年祭典依舊盛大舉辦。

日本為遂行其統治的目的,欲將延平郡王祠徹底神道化。大正3年(1914年)8月,開山神社再度進行大規模的改建。主要是增建神社必要的附屬設施,例如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等建設,以期完備。改建後的開山神社仍留下正殿與偏殿等中國式傳統建築,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形式。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在1963年也曾經進行開山神社的重建工程,強加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宮殿建築,舊廟新建,其中還加入國民黨徽等特定政治圖騰,顯得相當突兀,曾一度造成是否列入古蹟的爭議。

五間厝神社

日治時期為了掠奪台灣的天然資源,日本政府在台灣成立了許多殖產事業,以糖業為例,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埔里社、灣裡社、溪洲社、虎山社、旗尾社等。依照日本的傳統,企業會社中會設置神社。大部分的企業神社奉祀民間信仰以及國家神道系統的神,顯示了殖民地企業和國家之間的密切關係,五間厝神社就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所建立的企業神社。該神社興建完成於大正8年(1916年),位在當時台南州虎尾郡虎尾街,(原址在現今的雲林縣虎尾鎮安慶國小),主要奉祀造化三神以及天照大神。

嘉義神社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正4年(1915年),當時的建築方位為坐北朝南;昭和15年(1940年)嘉義神社改建,昭和17年(1942年)完成社殿,成為坐東朝西的建築;昭和18年(1943年)其附屬館所齋館與社務所亦興建完成。嘉義神社的地理位置位於臺灣嘉義市現在的嘉義公園中,社格屬於國幣小社,神社本殿於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後改建為忠烈祠,並於1994年4月24日受祝融之災全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其附屬館所在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其中的齋館與社務所建築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並正式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淡水神社

淡水神社於昭和十年(1936)興建,昭和十四年(1939)完工,主要奉祀明治天皇。神社位於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1號,滬尾砲台旁邊,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昔日神社前有成排的松樹,為淡水八景之一的「松濤落日」,淡水各機關學校也會定時參拜。民國63年國民政府將其拆除並按原基座重建成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作為台北縣忠烈祠。

黃金神社

黃金神社,位於臺灣臺北縣瑞芳鎮金瓜石,臨近九份,為日治時期的興建之神社,又稱山神社。初建於1897年(明治30年)10月,由當時管理金瓜石礦山的「田中組」建於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1933年(昭和8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將神社移至現址並擴建之。

當時的神社包括寢殿、拜殿、洗手亭、參道,並於參道所經之處建立了鳥居三座、旗幟台五座、入苑銅牛乙座、石燈籠數十座。每年固定舉辦祭祀典禮,主祀大國主命、金山彥命、猿田彥命三神祇,為日本礦業人之守護神。日人離台後,神社廢除並遭破壞棄置,現僅存有鳥居兩座、石燈籠四對、旗幟台一對、正殿石柱。目前屬於黃金博物園區範圍內的古蹟建築。

宜蘭神社

日治時期有許多神社建在城市郊區的丘陵上,可以遠眺青山,俯視人群聚集的聚落,宜蘭神社便是在1917年12月27日獲得神社改築申請許可,建在宜蘭街約30町處的員山上。員山位於蘭陽平原西部,山丘海拔為43公尺左右,遠處眺望有如一個圓頂,故稱員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址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民國86年,闢建員山公園,並設置「露天劇場」,表演當時宜蘭民間盛行的「舊卷歌仔戲」,為員山地區帶來濃厚的人文氣息。

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座落於桃園市虎頭山麓,方位座東北朝西南,可遠眺桃園市區,中軸線通過有「桃園大廟」之稱的桃園景福宮,可經由神社參道(今成功路)連接到桃園車站。神社建築包括本殿(安置神位之處、僅祭典主祭者可進入)、拜殿(一般信眾參拜之處)、中門、社務所(神職人員辦公處)、高麗犬(狛犬)、石燈籠、手水舍(參拜者參拜前洗手之處)、鳥居、東司、參道等。建築配置順應地形,逐層拾級而上,材料採用檜木、日本柳杉木,同時保留完整大木結構系統,顯露出蒼勁及樸實之美。

新竹神社

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日本佔領台灣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率軍鎮壓全台各地的武裝抗日行動,在其病逝之後,日本人為了在各地興建神社以玆紀念,新竹神社便是以奉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主的神社之一。日軍在新竹城情勢底定之後,由東門進城,地方仕紳及官員開門迎接,以潛園爽吟閣作為其行館。大正7年(1918年),始建新竹神社,位在新竹州新竹市客雅。日本政府為紀念能久親王,將潛園內的爽吟閣搬遷至新竹神社內。

新竹神社基本上是因應台灣當地氣候的本土化神社建築之一。1937年,新竹神社的設計者首島誠吾,為了設計新竹神社,特地遠渡日本蒐集位於九州、本州重要神社的各種資料。回台之後,集合各個神社之特點,在神社局技師南隆及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的指導下,設計出一適合有風城之稱的新竹神社配置計畫。最先採用神門及迴廊的特殊設計,來阻擋北風,並破天荒地將拜殿、神饌所、祭器庫、祝詞舍、本殿等社殿及附屬設施,利用大量、不同形式的廊道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建築群,避免舉行各項祭典時,受到台灣多雨氣候的影響。

新竹神社屬國幣小社,原址位於在新竹市中山路承德國中附近,即今安置中國偷渡客的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即新竹靖廬)下方,與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辦公大樓)兩相遙望。台灣結束日治時期後,新竹神社所在地由當時的警備總部新竹警備分區進駐,1991年新竹警備分區移出,1992年此地成立大陸人民處理中心,原神社的神樂殿也成為新竹靖廬的行政中心。新竹神社殘蹟及其附屬建築於2001年由新竹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苗栗神社

苗栗神社屬於縣社,遺址位於台灣苗栗市的貓貍山公園(原為紀念羅福星的福星山公園)內。神社座向東北,含有遙望日本帝國都城東京皇宮之意。建立時奉伺能久親王、明治天皇與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與少彥名命)。於1938年(昭和13年)11月4日時「鎮座」(落成啟用)。今日為苗栗縣忠烈祠,屬於淨覺院的用地。

台中神社

台中神社落成於大正元年(1912年)10月,原位於新富町(現在台中公園東北邊,即今台中圖書館旁邊),12月17日舉行鎮座祭,翌年5月29日升格為縣社。昭和17年(1942年)11月於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之忠烈祠及孔廟現址)重建,新建的台中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神社則遭到拆除。之後台中州以台中神社為首,其下管理彰化、清水、員林三鄉社和八所無格社,成為台灣中部的神社中心。台中神社內奉祀日人的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神位。日本設立神社的目的,希望日本的宗教信仰藉著殖民統治而傳布,皇道思想因而擴散延伸。縣社是民間神社,其財源來自各地方政府,國幣社是政府神社,可獲得中央政府財務的直接資助。

清水神社

昭和12年(1937年)11月23日,清水神社落成,座落於台中的大度山上,神社位址就是現在的清水運動公園,地點清幽,視野極佳,可以俯視清水全鎮。清水神社落成的當天有一連串的慶祝活動,神社的日本僧侶早在祭典前就已齋戒沐浴數日,到了清水神社落成當天穿著正式的和式服裝主持鎮社祭。各界的官方、民間代表在掬水洗手之後在神社僧侶的帶領之下於正殿前舉行儀式,奉祀神明,祈求神明保佑人民出入平安,國家富裕強盛。祭典儀式完成之後,接著便是在清水鎮街役場前廣場(即現在清水鎮鎮公所)的熱鬧鎮社祭慶典活動,大街上有盛大的遊行隊伍與參觀的人群。直至晚上,所有的活動才告一段落。

員林神社

員林神社位於臺灣彰化縣員林鎮的百果山風景區內,建於昭和6年(1931年),原為無格社,昭和17年(1942年)列格為鄉社,是日治時期員林郡的神社之一。

員林神社祭祀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少彥名命、大己貴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員林神社參道上的鳥居已經被改為中國式的牌坊,但參拜道兩旁仍保留原有之石燈籠、銅馬及高麗犬。

民國49年,員林神社本殿遭到拆毀,改為「浩然台」,主要做為忠烈祠之用,內部陳設「明延平郡王靈位」、「國軍陣亡將士靈位」及「國民革命先烈靈位」。民國95年,彰化縣文化局將員林神社列入「歷史建築」名錄。

高雄神社

高雄神社建於現在的高雄壽山上,初名為打狗金刀比羅神社,奉祀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1912年2月5日鎮座。1920年合祀能久親王,改為打狗神社,同年12月改名為高雄神社。壽山原名「打狗山」,1923年4月,當時日本的東宮太子,即後來的裕仁天皇來台,行到高雄時,宿於打狗山麓新建的貴賓館。東宮侍從官子爵入江為守民將太子泊所命名為「壽山館」。同月29日,適逢裕仁誕辰,臺灣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以太子登山紀念比喻人山並壽之意,正式改打狗山為「壽山」。萬壽山林木蓊鬱,尤其4、5月鳳凰花開,一片花海,美不勝收。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開始將壽山劃為軍事要塞,當時登山的民眾必須在高雄神社處即止步。

台東神社

日治時期為了要達成「撫蕃」手段,促使蕃人迅速脫離野蠻、未開化的的生活階段,讓蕃人直接進化成日本國民,而不必經過漢化階段。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東廳、花蓮港廳轄下的原住民部落興建蕃地神社,台東神社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造而成的。

台東神社興建完成於明治44年(1911年)10月,位在今天台東市西端的鯉魚山上。可以遠眺整個台東市區。其所祭祀的神祇包括能久親王,以及司物產豐饒、土地生產之神的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為主,國家神道系統的神為輔。神社的建築樣式則採用台灣神社的神明造式。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台東神社改建為忠烈祠。

花蓮港神社

花蓮港神社位於台灣花蓮港市米崙山(現在的花蓮市美崙山),主要供奉天照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少彥名命、大己貴命),神社階梯前有石燈籠和白石鋪成的參拜大道,參道經尚志橋(原為吊橋)延伸至中山路口,神社戰後改祀鄭成功、劉永福、邱逢甲等民族英雄、先烈,原本的日本式神社在1981年改建成中國北方建築之忠烈祠。

豐田神社

豐田神社(碧蓮寺)位於臺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從豐田火車站下車以後直走就會到達豐田神社。豐田神社興建於大正三年八月。在每一年的六月五日均會舉行盛大之例祭,移民們均須參與全村大掃除的準備工作,以示誠敬之意。1955年時,曾於碧蓮寺建造一個紀念三十週年的紀念碑。在陸上會看到有鳥居、石燈籠、石狗等等(剩下二尊)。豐田神社唯一和臺灣各個日本神社不同的地方,是採取坐北朝南的方位。

林田神社

林田神社,位於花蓮港廳鳳林郡鳳林街(今花蓮縣鳳林鎮)。根據昭和18年(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大正2年(1913年),日本官方於今花蓮縣鳳林鎮設立官營移民村─林田移民村,並於大正4年(1915年)建立林田神社,大正4年6月6日鎮座,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6日。

玉里社

玉里社位於台灣花蓮縣玉里鎮西邊街,玉里火車站後面的一處山坡上,從玉里火車站前站下車之後,經由大同路往左至玉里國中舊大門,再往左經由民族路,經過鐵路陸橋之後,再往左經由西邊街往源城的方向約一百公尺處,就可以見到玉里神社的告示牌。前往神社的石頭階梯保留完整。第一座鳥居保留完整,前面的石頭階梯因為有附近居民的打掃與維護,所以非常的潔淨。

吉野神社

日治時期從日本本土移出大量的農民來台生活。一方面可以迅速減少台、日在人口上的差距,另一方面,藉由日本本土農民的技術引進,可以改善台灣的農作技術。這批移民來台的日本人也就同時帶來了當地的信仰,「吉野神社」就是日治時期第一座官營的村莊「吉野村」村民的守護神社,奉祀台灣神社分靈造化三神、能久親王以及天照大神。



社名 / 所在地 / 社格 / 祭神 / 備註


台北州

台灣神宮,台北市,官幣大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現圓山大飯店。

建功神社,台北市,無格社,在台灣之戰死者・殉職者等,現位於台北植物園內。

台灣護國神社,台北市,護國,台灣出身之護國英靈,現台北市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

宜蘭神社,宜蘭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舊址位於宜蘭公園,
1919年遷至員山公園。

基隆神社,基隆市,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位於基隆中正公園內。

台北稻荷神社,台北市,鄉社,倉稻魂神。

瑞芳神社,基隆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羅東神社,羅東郡,無格社,開拓三神・明治天皇。

汐止神社,七星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己貴命・天照大神・明治天皇・倉稻魂命。

新莊神社,新莊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倉稻魂神。

海山神社,海山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己貴命・明治天皇・鄭成功。

淡水神社,淡水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大物主命・崇德天皇,現台北縣忠烈祠。

文山神社,文山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

蘇澳神社,蘇澳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

黄金神社,基隆郡,大國主命・金山彦命・猿田彦命,為於今瑞芳金瓜石的黃金博物園區內。

圓山水神社,台北市,草山水道系統一文有介紹,位在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山區。

台北天滿宮社,台北市,菅原道真,現為福德宮。


新竹州

新竹神社,新竹市,國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現新竹市市定古蹟。

桃園神社,桃園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豐受大神・明治天皇,台灣現存最完整的神社,也是日本海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

苗栗神社,苗栗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今日為苗栗縣忠烈祠。

中壢神社,中壢郡,無格社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豐受大神 現中壢高中,僅存銅馬放置於校園中,做為景觀裝飾。

竹東神社,竹東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神社原址為今竹東高中,現尚有手水鉢遺留於校園內。

頭份神社,竹南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豐受大神・明治天皇。

竹南神社,竹南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國魂命・豐受大神。

大湖神社,大湖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國魂命・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大湖國中內,僅存主殿地基。

通霄神社,苗栗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拜殿、參道已整修。


台中州

台中神社,台中市,國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最初位於台中公園(縣社,今留有地基、鳥居以及部分石造物),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今台中市忠烈祠)。

彰化神社,彰化市,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員林神社,員林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改為「浩然台」,做為忠烈祠之用。

清水神社,大甲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豐原神社,豐原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東勢神社,東勢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己貴命・明治天皇・大山祇神・彌都波能賣神・鄭成功。

竹山神社,竹山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鄭成功。

北斗神社,北斗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鄭成功,現址為國立北斗家商。

田中神社,員林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

鹿港神社,彰化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事代主命・大綿津見神。

秀水神社,彰化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明治天皇。

能高神社,能高郡,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南投神社,南投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魚池神社,新高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台南州

台南神社,台南市,官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現址為台南市公十一停車場。

嘉義神社,嘉義市,國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現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開山神社,台南市,縣社,鄭成功,台灣首座神社。現為延平郡王祠。

北港神社,北港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新營神社,新營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倉稻魂命。

五間厝神社,虎尾郡,無格社,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南靖神社,嘉義郡,無格社,大己貴命・天照大神。

阿里山神社,嘉義郡阿里山,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山祇命・火具津智命・彌都波能賣命・科津彦命。

北門神社,北門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東石神社,東石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曾文神社,曾文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新化神社,新化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豐受大神・明治天皇。

斗六神社,斗六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林內神社,斗六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豐受大神。


高雄州

高雄神社,高雄市,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物主命・崇德天皇。

阿緱神社,屏東市,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岡山神社,岡山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明治天皇 現高雄縣岡山鎮之壽天宮。

潮州神社,潮州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豐受大神・大國主神・鄭成功。

東港神社,東港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鳳山神社,鳳山郡,鄉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現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立鳳山醫院。

里港神社,屏東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彌都波能賣神。

佳冬神社,東港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 現存鳥居、石燈籠殘跡、主殿基座。

旗山神社,旗山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安德天皇。

恆春神社,恆春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花蓮港廳

花蓮港神社,花蓮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現為花蓮縣國民革命忠烈祠。

吉野神社,花蓮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豐田神社,花蓮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現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之碧蓮寺。

林田神社,鳳林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佐久間神社,花蓮郡,無格社,大己貴命・佐久間左馬太。

壽社,花蓮郡。

玉里社,玉里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現花蓮縣縣定古蹟。

落合社,玉里郡。


台東廳

台東神社,台東郡,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里壟社,關山郡,無格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北絲鬮社,無格社。

大南社,無格社。

知本祠,無格社。

馬武窟祠,無格社。

嗄嘮吧灣社,無格社。

成廣澳祠,無格社。

沙汝灣祠,無格社。

加走灣祠,無格社。

三間屋祠,無格社。

姑子律祠,無格社。

北絲鬮社,無格社。

池上祠,無格社。

卑南祠,無格社。

新港祠,無格社。

雷公火祠,無格社。

呂家祠,無格社。

旭村社,無格社。

鹿野村社,無格社。

都歷祠,無格社。


澎湖廳

澎湖神社,馬公支廳,縣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備註:

台灣各神社的社格區分:

日本人對於神社設有社格制度,每一座神社都有一定的地位,日本人將神社的地位稱作是神社的「社格」,其中國家經營的神社稱作「官社」,其餘的則稱作是「諸社」。官社中則分為官幣大社、官幣中社、官幣小社、國幣大社、國幣中社、國幣小社六種。而諸社則分為府社、蕃社、縣社、鄉社、村社六種。其餘的神社則稱為「無格社」。1873年增加了紀念歷史上功臣的「別格官幣社」。重要行政單位所在地的神社,其地位「社格」通常較高,也較受重視。以台灣而言,社格最高的是圓山的「台灣神社」,社格是「國幣大社」。往後各地所興建的神社大體都是以台灣神社為藍本興建。


綜合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 中央研究院各地神社導覽 / 台灣神社物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