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隘門的歷史沿革
芝山岩是臺北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圓形小丘,人們稱之為「圓山仔」。當漳州人來到八芝蘭,認為圓山仔很像老家的芝山,便命名為「芝山」,同時在山上建立供奉神開漳聖王的廟宇「惠濟宮」。
芝山岩隘門,為第三級古蹟,位在士林芝山里惠濟宮西側。清代台灣各類械鬥甚烈,隘門之設,既做械鬥對抗之據點,急變時為管制出入之用。昔多設在街道或村莊出入口處。自西元9世紀以來的族群衝突,從中國漳州與泉州,延續到18世紀的台灣。移民八芝蘭地區的漳州人經過泉州人數度侵擾後,決定將約10公頃的芝山岩當作八芝蘭漳州聚落緊急避難所,基此理由,漳州人於是於1825年在台北芝山岩四個通道設置四個隘門。另外此四個隘門,同時也具有保護當時漳州宗廟芝山巖惠濟宮的功能。
士林地區漳州人以芝山岩為避難所,在芝山岩可攀登的半山腰上,建造起足以防衛的隘門。分別在芝山岩周邊的四個山凹處,設置東、南、西、北四個隘門,管制芝山岩的四個出入口。芝山岩隘門根據考據整體工程建於清道光28年(1848年),是當時漳州人為防範泉州人的侵擾,乃以當地所產的砂岩構築而成。城開東、西、南、北四門,牆垣上有三尺寬的步道,上有雉堞,雉堞中有射孔。與一般簡陋的隘門相較,芝山岩隘門基本上就是一座小型的防禦性城牆。目前芝山岩四個隘門僅有西隘門被完整保留,這便是今日所稱的芝山岩隘門。芝山岩隘門位於今日芝山公園側門入口拾級而上的小徑上,小徑右側有塊碩大的岩石,上面刻著貢生潘母埒在同治年間所題的「洞天福地」,此處便是隘門所在。牆垣由砂岩砌造而成,垣頂有石塊壘砌成雉堞及銃眼,雉堞之後為平坦的馬道,專供丁勇行走、護身及守衛之用。
芝山岩隘門堅實雄偉,宛若具體而微的城牆,有陡壁蟠岩的英姿,居高臨下的特色,也有易守難攻的優越,有一般街衢巷路的隘門難有的慨然壯麗及盎然古意,堪稱臺灣罕見的民間防禦佳構。20世紀,這些因為防範泉州人所興建的小隘門,多數被陸續拆除。僅留下芝山岩西側的西隘門與芝山岩北麓的北隘門。而現今芝山岩入口的百二十崁(一百二十階樓梯)則為舊時芝山岩最重要出口-南隘門。
註:隘門為地區性的防禦門牆,多為居民自建,早期全台各地皆有設置。台北盆地內除了士林芝山岩外,艋舺地區過去也曾建築有高大的隘門。
綜合參考資料:「台灣古蹟巡禮」數位典藏網站及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