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城內僅存日治初期所建獨棟洋樓店舖-撫臺街洋樓

日治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而「撫臺街洋樓」便是當時其中的一棟建築物。1900年(明治33年)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中,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的一部份,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後興建的,並於1911年完工,大約位在台北的北門城內,屬於日治時期的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

撫臺街洋樓位於現在的台北市中正區,所在位置為台北市開封街一段及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正確地址為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撫臺街洋樓是現今台北城內碩果僅存的日治初期(1910年)所建造的獨棟洋樓店舖,自2009年4月19日起正式對外開放。撫臺街洋樓有撫臺街之名的出現,乃因台灣割讓給日本以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撫臺街洋樓的名稱。

撫臺街洋樓的最初建造人,也就是首任的使用者是「高石組」,該建築物的主人是日本福岡人高石忠慥(1850~1922年),高石於1895年後來到台北,擔任日本知名營造商「大倉組」分部主任一職。六年後,高石宗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曾參與「兒玉源太郎總督及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內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施工,為日本知名的土木營建商。1910年7月,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今日所見的撫臺街洋樓),1917年「合資會社高石組」解散,由高石忠慥其子高石威泰再組「株式會社高石組」繼續經營。但經查該洋樓之建物改良登記簿,1930年代後期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佐土原吉雄所使用,而土地登記簿則為日本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擁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自日本手中接收後,撫臺街洋樓頓時失去日治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備總部將其諮詢案情室遷往他處,撫臺街洋樓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臺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8戶人家,一一搬走,這裡也曾開設過中醫診所,也曾面臨差點被拍賣掉,更一度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所幸有關心人士大力呼籲,1997年底撫臺街洋樓正式被台北市政府明定為市定古蹟,但2002年,撫臺街洋樓卻因一把無名火而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

2004年,台北市文化局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撫台街洋樓這棟日治時期的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臺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至2006年8月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2007年8月修建完成。2009年初,台北市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臺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撫台街洋樓「古蹟再利用」的方式,當年的4月19日後正式交付給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女士贊助認養,也開始對外開放參觀,終於將日治時期的洋樓古蹟轉換身分成為認識台北舊城歷史的迷你型博物館。

撫臺街洋樓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即是在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一樓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撫台街洋樓的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再覆以蒙薩屋頂(Mansard roof)或稱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斜度很陡,並有突出的老虎窗組構而成,這座現今僅存於台北城內的日治初期獨棟式洋式店舖,在當時可是領導開啟歐風建築設計的先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