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  

全台灣著名溫泉勝地簡介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來溫泉和烏來櫻花祭的歷史沿革

烏來位於今日新北市的東南方,四面峻嶺環繞,平均海拔約在900公尺,最高的阿玉山海拔約1,419公尺,均屬雪山山脈,南勢溪及桶後溪在此交匯形成得天獨厚秀麗之溪谷,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級行政區,境內多山,素有「大台北的後花園」之稱。烏來也是新北市目前面積最大的行政區,觀光旅遊資源以溫泉及櫻花著稱。烏來同時也是台灣分佈最北的原住民山地區,地名源自於原住民泰雅族語「Wulai」,意即為溫泉,烏來區的泰雅族原住民在清代及日治時期,一度曾被稱為「屈尺番」。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北部的金礦開採盛地-台北縣九份傳奇

九份位於台北縣瑞芳鎮,是昔日台灣的採金礦中心,環山面海,擁有變化多端的山海美景,為一座小小的山城,保有著純樸的舊日生活風貌,九份座落於台灣的東北部,臨山靠海,與基隆山遙遙相望;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九份原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人活動的地區,清朝時期九份的地名叫庚子寮莊,直到1933年台灣總督府才正名為九份。其命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根據《台北縣誌》的記載,由於台灣在清領時代初期的時候,現在的台北縣九份這個地方的村落那時只住了9戶人家,每當外出到市集購物時都是每樣要「九份」,到了後來九份就變成了這個村落的對外正式地名,並一直沿用至今。自從1893年(清朝光緒19年)首度在台北縣九份地區發現砂金,也開始了九份此地的淘金人潮以及採金的歷史。進入日治時代後,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尤其在顏氏家族的經營之下,九份進入了當時金礦出產的鼎盛時期,同時也在附近開挖煤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縣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但1957年後開始呈現衰退的情形,最後於1971年九份正式結束開採黃金的作業,其中大部分礦工也因此將目標轉向煤礦的開採。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築物的本體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外觀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當時是日本憲兵隊的分隊所。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並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在中正二分局遷離之後,該建築物正式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最後經由『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的展演空間,一般稱為「牯嶺街小劇場」。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分佈在台灣各地之日本神社的歷史沿革

日本神社是在日本國內慣見的一種傳統的獨特宗教景象。其中有的日本神社隱身於茂密的森林深處;有的日本神社則位於高處地段,需要攀登數十段的陡峭階梯才能到達;還有的日本神社挺著瘦小的建築身軀,躋身於日本大小都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當中。作為日本神社象徵的鳥居,在城市和鄉村間更是隨時可見,在隨著時間的漫長累積,它們早已經和周圍的日本街道景象融為一體,使日本人在平常的生活作息中習以為常。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建造武德殿的歷史沿革

「武德殿」一詞最早是源自於日本平安時代時的大內裏裡面的殿舍之一,主要是作為觀賞賽馬等等活動時使用的場所。「武德殿」其位在大內裏的西邊,可穿過右近衛府、右兵衛府之間而望見殷富門。而在「武德殿」的東邊,則有馬場、宴之松原等場所。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最寬廣的道路-台北的「三線道路」

「三線道路」原為清朝台北古城牆的遺址,於日治初期遭到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所拆除,「三線道路」也就是台北古城牆的範圍部份,再加上原先台北古城的護城河區域填平所形成的一條道路。日治時期台北的「三線道路」,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台北古城東線)、愛國西路(台北古城南線)、中華路(台北古城西線)、忠孝西路(台北古城北線)所構成的道路。日治時期台北的「三線道路」路寬約有40公尺,為當時台灣最寬廣的道路,「三線道路」路中為一快車道,路寬約12公尺,「三線道路」兩旁設有兩條慢車道,並由安全島隔開,形成兩條綠地帶,上面各植有一排由台北苗圃(今日的台北植物園)移種的樟樹,並設有水銀燈幹,每到夜晚時刻,台北「三線道路」上兩側燈火通明。「三線道路」上的兩邊人行道也鋪有水泥方磚,並種植了由楓樹組成的行道樹,只見花木扶疏,庇蔭成林,無論是在交通便利的使用上,或是道路外觀的形象上,台北「三線道路」都可稱為當時的台北街頭奇景,常是日治時期報紙輿論歌頌及新聞播報的對象,台北也有許多的重要機關單位矗立在「三線道路」的兩側。「三線道路」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19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三線道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現存日治時期同類型「武德殿」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臺南武德殿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建造武德殿的歷史沿革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江南庭園建築的代表-板橋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

清朝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因此累積了不少財富。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台南地方法院為日治時期台灣的三大代表性建築之一

1895年日本因日清「甲午戰爭」中大勝,在隨後的日清「馬關條約」簽訂下占領臺灣,日本殖民政府開始著手將當時西方的司法制度正式引進臺灣。不久因臺灣各地的抗日活動有愈演愈烈之勢,日本殖民政府於是對臺灣全島施行軍政至1896年3月31日為止。在施行軍政期間,臺灣總督府曾於1895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依據該命令,臺灣除設置臺灣總督府法院之外,另外在臺灣各地還設有11個支部,臺灣總督府法院台南支部是其中之一,此即今日的舊臺南地方法院的前身。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