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建造武德殿的歷史沿革

「武德殿」一詞最早是源自於日本平安時代時的大內裏裡面的殿舍之一,主要是作為觀賞賽馬等等活動時使用的場所。「武德殿」其位在大內裏的西邊,可穿過右近衛府、右兵衛府之間而望見殷富門。而在「武德殿」的東邊,則有馬場、宴之松原等場所。

今日的「武德殿」則是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剛開始是作為練習武道的場所,之後再擴展到城市與學校。由於警察肩負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責大任,而且經常必須面對盜匪及不法之徒的挑戰,因此平時必須習得防身的武藝以求自保及保護人民,因此武術對維護治安的警察就格外的重要與必要。因此在1895年(日本明治28年)開始,於日本京都正式成立了「大日本武德會」以推廣所謂的日本武士道及尚武精神,當時「大日本武德會」的會員大部份以日本警察為主,其所建的武道場建築,主要是為了推廣武道(包含劍道、柔道與弓道)的普及而建立,並使其成為日本人的核心價值,而後在日本全國各地(包含臺灣)積極地廣設推廣武道的武道館,而這些武道館也因為因襲自日本平安時代「武德殿」之名稱,一般也稱為「武德殿」。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日本警察系統隨著統治時間的增長進而影響到臺灣內部。因此臺灣的武道文化就由當時的日本警界積極引入、主導及發展,在日本殖民政府轄下警察系統的大力推動下,當時的臺灣州、廳、郡等地方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1900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臺北、臺中與臺南分別成立了武德會委員部,更在日本明治39年(1906年)正式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在臺灣各地積極的推廣武道。武士道精神常被認為是日本民族的特性,而「武德殿」則是提供學習日本武士道的最佳修練場所。

日治時期的日本殖民政府在全台各地興建這些為數不少的武道館(也就是「武德殿」),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規定每一郡治至少需設有一棟以上的「武德殿」,主要是為了提供當時在台的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平時練武(包含劍道、柔道與弓道)的主要場所,在日治時期的男生規定必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樸)等項目,而女生則大都以學習射箭為主。並且會每年在台灣各地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前期先選出各地的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藉以發揚日本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