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和禪寺鐘樓  

具有濃厚日本和風禪意的東和禪寺鐘樓

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別院」,1908年由日僧初建,1916年附設佛教學校,1935年改名「私立台北中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改為「泰北中學」。東和禪寺的鐘樓,主要興建於1930年,外貌狀似日本城門。興建時位於東和禪寺大殿前,其功能為該寺的迎接殿。後來興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時,原計劃拆除該鐘樓,但是在文化人士的極力爭取下,該鐘樓最後獲得保存,並成為市定古蹟。如今成為東和禪寺的南面入口。

早在1930年在東和禪寺大殿之前建造的東和禪寺鐘樓,目前仍然以古蹟的形態存在,但是東和禪寺的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則因曾被當時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來已拆掉了。東和禪寺鐘樓的和式建築深具特色,屋頂為單簷歇山式,鋪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為原先日治時期東和禪寺的重要文物,古鐘上鑴刻有銘文與圖騰,得以瞭解東和禪寺建寺的線索,古鐘的製造材質為紅銅所鑄。

東和禪寺鐘樓的外部出挑的平座欄杆,也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主要採用粗面石塊所建造,並闢有拱門以利平時出入,其作用有如城門一般。東和禪寺鐘樓的建築外觀可說是深具特色,雖屬於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結構,但是在細部方面皆採用日本傳統的建築工法製作。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逐漸形成近代濃厚和風禪意的建築。

1992年為了興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台北市教育局計畫拆除東和禪寺和鐘樓等主體建築物,古蹟保存人士群起抗議。經過折衝,最後教育局只同意保留鐘樓的古蹟建築,次年,台北市政府開始拆除東和禪寺的大殿和長久以來佔用土地的違章住宅。

現存的東和禪寺新舊建築風格相雜,中日風格並存,但是大體上並不突兀,但是實際上已較偏向中國寺廟的風格。寺前立有一對古樸的石獅子,加上廟柱上提署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年號,都隱隱透露出這座寺廟歷史的悠久,而鑲於牆上的幾塊舊石碑記則詳述東和禪寺的建廟始末及當時捐建者和信徒的名單。

 

東和禪寺相關資料:

*古蹟等級:市定古蹟

*類別:其他

*所在位置:東和禪寺鐘樓位於台北市中正區,1930年建立。位置位在今日的台北市仁愛路和林森南路的交會路口處,東臨「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北為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東和禪寺的禪寺主體位於東北方。對面為「台大醫院」與「台大醫學院」。

*創建年代:日本昭和5年(西元1930年)


東和禪寺小檔案

東和禪寺位於台北市的東門外,日治時期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1908年,禪寺建築的設計者為日本人入江善太郎。東和禪寺至1916年開始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1930年在東和禪寺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是東和禪寺的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為曾經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已經被拆掉了,相當的可惜。

東和禪寺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傳統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

根據有關東和禪寺的相關歷史文獻資料是這樣記載:「東和禪寺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908年,主要是由小源和尚、大石禪師(日僧)……等大德發起出資購買台北市東門町68番地4,500餘坪,同年11月破土奠基,翌年開工興建,最先先行完成觀音禪堂、祖望、廚房等工程…。」

由此可知觀音禪堂是東和禪寺最早完成之大殿了,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了。在東和禪寺的禪堂古色古香的門柱上有偈曰:

禪心清淨懷海聞琴了知無上道
堂草荒蕪香岩擊竹頓悟本來人

雖然東和禪寺建寺不滿百年,但是無論是雕刻、彩繪、建築都具有一流的水準,而左右迴廊的門堂上高寫著「談經」、「說法」,猛虎與飛龍的立體雕刻更是傳神到呼之欲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