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神社中門(神門)   

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基本元素(10)-中門(神門)

日本神社是日本宗教-神道的代表性建築物,神道與神社的關係正如同佛教與寺廟,基督教與教堂一樣。日本神社是指人間之上(天上)的神,當祂結束神的身份後,「擬人化」的下凡來,所居住的場所一般稱為「神殿」。在日本神社的發展過程中,原始時期最初是表現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意。到了彌生時期才有真正崇拜的祭祀對象,大多為祖先以及五穀之神。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將神道視為國家宗教,日本天皇則為天神指派到人間的管理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道再度恢復獨立,並分為13流派。

神社建築主要是指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樣式。一般包括安置神位的本殿,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放置祭品的幣殿;其他的日本神社必要配置還包括有高麗犬(狛犬)、石燈籠、手水舍、鳥居、參道等設施。至於標準的日本神社施設,除了應具備有本殿(神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之外、祭典必要的設備也必須一應俱全。在此規定下,日本神社的基本設置配備應當包含有以下構成元素:本殿、拜殿 、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納庫、手水舍、石燈籠 、狛犬(高麗犬)、拼垣、住宅、東司(廁所)。


進入日本神社「拜殿」參拜前的主要出入口-中門(神門)

中古時代日本的建築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6世紀中葉到12世紀,為日本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從12世紀到16世紀中葉,為日本鐮倉、室町時代;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則為日本的桃山及江戶時代。

日本飛鳥時代,當時日本已有各種佛寺的佈局和形式,到了日本奈良時代,佛寺建築逐漸形成一股統一的風格,其中包括有中國唐代傳統建築的明顯沿襲特徵,同時也帶有日本特質的建築改良。到了12世紀以後,地方勢力興起,並在幕府的鐮倉和室町時代期間,將具有日本改良色彩的宮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原先中國唐代風格的建築,逐漸推向日本全國各地,並蔚為風潮。

日本神社建築中的「中門」,一般又稱為「神門」,指的是通往日本神社「本殿」前方的樓門,正確的位置大多是位於神社的「本殿」和「拜殿」之間的地方,「中門」在日本神社中大部份是採用「切妻造」型式建造,也就是類似於中國建築中的「懸山頂式」造型,屋頂上則以銅皮瓦配置。位於日本神社「中門」的左右方,為一排以高級檜木所製成的日式木造迴廊,檜木的質感,搭配典雅的日本傳統木造工藝,更突顯日本神社的崇高地位。「中門」連迴廊,基本上是屬於日本飛鳥時代建築的主要特色。「中門」的左右伸出迴廊,迴廊格透屏(中、日皆稱之為「連子窗」),再用木柵圍籬包圍門內的神社院地(「拜殿」和「本殿」)。穿過神社「中門」的樓門,即抵達神社內「拜殿」前的廣場。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