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臺灣病院(台大醫院)  

從日治時期大日本臺灣病院到台大醫院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給日本政府,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出任第一任台灣總督。

日軍部隊近衛師團於同年5月29日登陸澳底,正式進行接收台灣。當時侵台日軍曾為瘧疾等熱帶傳染病付出慘痛代價,因而對其所統領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乃積極改善醫療衛生設施,以遏止疫病的流行。台灣總督於6月19日宣佈組織「衛生委員會」,並在日本殖民政府「始政」的第4天,也就是1895年6月20日,「大日本台灣病院」在台北城外大稻埕千秋街設立,此即為台大醫院的前身。當時雖稱作官立醫院,實際上是將大稻埕建昌街一棟粗陋的民宅,修繕後加以利用的野戰式醫院。

為何日本一接收臺灣以後馬上就設立醫院呢?那是因為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當時的日本軍隊在台即因為傳染病而付出了慘痛代價,所以,當日軍接收臺灣之際,全島各地雖然義民蜂起,四處抗日,但日本對其統領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臺灣的醫療衛生設施, 卻積極認真的謀求改進。再者,日軍入城時,巧值初夏,以霍亂與赤痢為主的地方性傳染病正值盛行,而日本人又對臺灣的水土不服,缺乏免疫力,病倒眾多,日軍士氣大傷。為了保護日軍,不得不借用千秋街一處民宅投資建院。

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接收台澎時,為鎮壓台灣人民的抵抗,率領勁旅「近衛師團」征台,師團長乃北白川宮能久於1895年6月17日在台北參加「台灣始政祝典」後第二天,師團即開拔南下,攻打新竹、台中、彰化、嘉義、新營。估計乙未之役,台灣人民死亡為一萬四千多人。而公布日軍陣亡人數為 4806人,其中戰死僅164人,短暫時間病亡人數即高達4642人,日本殖民政府為了不受台灣特殊氣候惡劣的衛生環境與疫病肆虐影響,乃積極著手規劃建設醫療衛生設備。

日本領台之初,除緊急在台灣各地成立醫療設施外,初期且將台灣的廟宇等建築充當醫院使用,如台北的天后宮(後拆建成「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文廟(今北一女、法院大廈一帶),以及台南的赤崁樓,暫時都被改為衛戍醫院。1896年5月,並正式先後在台北、台中、台南三縣開設醫院。

1895年6月20日,台北醫院初設,稱為「大日本台灣病院」,由醫學士濱野昇擔任第一任院長,並從日本選派10名醫師、9名藥劑師、20名護士來臺工作。1896年「大日本台灣病院」因民政的實施,由陸軍軍部移屬「台北縣」管轄,因之改名為「台北病院」,一樣在大稻埕千秋街。台北病院在解除「軍管」的陰影後,在山口秀高領導下,開始逐漸邁進現代化醫院的管理和經營的基礎。1897年5月台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公布,台北病院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1898年7月「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遷移,這次從大稻埕的千秋街搬到台北城內的明石町,此次「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遷址到「城內」,地址特別選擇在台北城內天后宮(今國立台灣博物館)東側清領時期練兵場的荒埔營建新醫院建築。1898年8月,木造「和洋混合風格」的台北醫院落成,工程費為30萬圓;醫療工作隨即在1899年6月1日正式展開。木造的台北醫院寬約60公尺,深為20公尺 ,當時可算是大型建築物;而所謂「和洋混合風格」建築,係指流行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建築風格,乃保有日本式屋頂趣味,卻融合了西洋木桁架結構之「改良式」建築。

由於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建築物為木造院舍。1912年因木造院舍遭受白蟻侵害嚴重,於是由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改建成目前大家所看到的紅色磚造院舍。台北醫院的落成,不僅是台灣近代建築的一項偉大成就,更是台灣近代醫療制度的「奠基石」已經安放完成的表徵。

1938年由於官制修改,台北醫院正式併入台北帝大醫學部,改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1945年日本政府向盟軍投降,台灣為退守來台的國民政府所接收,醫院並改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950年再度改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一般簡稱為「台大醫院」。


註:台北醫院是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所設計的作品中最重要且最成功的傑作,無論就建築規模或設計難度而言,應可視為近藤十郎一生的代表作。

綜合參考資料:

1.「臺大醫院臺百年」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1995年6月

2.維基百科

3.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