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治時期新起街市場演變而成的西門紅樓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初期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宜蘭縣被劃分為同一個行政區,初稱「台北縣」,後來改為「台北州」。1895年,當時大量的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到原先城內的建築分佈與艋舺(萬華)、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於是台灣總督府進一步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本人居住處所。當時的西門城牆外是清朝的墳場。臺北府城建城後才陸續規劃為後來的新起街及新起橫街,嚴格來說這一帶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由清朝遺留下來的墓地整地而成。
日治時期為了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今台北市中華路一段和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本人的生活機能需要,位於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首度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日本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於台北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更進一步委由當時的知名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負責設計及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提供更完善的市場機能來替代原本已有的簡陋木造舊市場。後來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的西門市場正式落成於1908年12月,為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市場,因其建築物的外觀為八角形狀,因此也被當地日本居民稱為八角堂。日治時代的中後期,新起街市場週邊陸續增建有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在西門城牆拆除後,台灣總督府在原址(今中華路、寶慶路、衡陽路的交會圓環位置)成立了一個橢圓公園,主要作為市民平時遊憩的地方。1911年新起街市場附近也開始設置供日本人祭拜的稻荷神社。
註:稻荷神社主要供奉稻荷大明神,在日本江戶時代稻荷大明神為保護商人的財神,是日本中小企業商人最為信仰的神明之一,稻荷神社外立有稻荷大明神使者-狐狸的雕像。
綜合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