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中國、日本、西洋建築特色的日治時期艋舺私人宅第建築-萬華林宅
艋舺是萬華的舊稱,日治時期,因艋舺如果以台語發音(Monga,Bangka),則與日語「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而易名為「萬華」,今日台灣本省人猶稱其為「艋舺」。「艋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的意思,因昔日其為港口,多見獨木舟。「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治時期,更與當時的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台灣三大重要城市之一,自古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台北市萬華區的前身是龍山區和雙園區,在1990年台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正式將台北市龍山區、雙園區大部份地區及城中區小部份地區合併成為萬華區。
從今日的艋舺捷運站沿著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直走,在艋舺大道路口,會看到一間造型頗為特別的3樓舊式宅第,此即為市定古蹟「萬華林宅」。「萬華林宅」正確的地址為位於今日的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306巷24、26號,為日治時期艋舺當地望族富戶林氏的私人宅第,也是台北市現存30年代民間巨宅之代表作品。林氏家族中曾有人擔任過日治時期艋舺當地的保正,為萬華區的地方賢達,在經商致富後乃投資特別建造「萬華林宅」。這座華宅的平面主要呈不規則形狀,三邊臨馬路,因此外觀甚為突出。「萬華林宅」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共有3層樓高,屋頂上設有平台可供遠眺台北景觀,是日治時期一座結合中國、日本、西洋建築特色的私人高級宅第建築。
根據台北市艋舺的相關歷史文獻得知,「萬華林宅」主要建於日本昭和6年(1931年),為日治時期白手起家的艋舺商人林細保所建,完工於日本昭和7年(1932年),當時建造的目的,主要是作為林家店舖與全家四房的居住所。「萬華林宅」3面臨街的宅第建築外觀有點成菱形狀,搭配鋼筋混凝土樑柱,並配合清水磚牆面。「萬華林宅」正面貼有磁磚,2樓為矩形窗,3樓為拱窗,尤其從後側觀看,呈現凹型,尤其特別。3樓屋頂上,另有公媽廳的建物,採入母屋式屋頂(歇山頂),並搭配有西洋柱頭作為裝飾。「萬華林宅」主要依據日治時期當時的都市計畫道路而建,所以入口設有騎樓,大門及左右窗對稱,室內裝修也以傳統中國設計風格為主。樓梯磨石子施工相當精美。屋頂舖有日式黑瓦,陽台欄杆及門窗的細部設計也頗為講究,是台北市現存30年代台灣民間巨宅的建築代表性作品之一。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的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臺北市發展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