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圍牆遺跡

1895年,台灣在日清簽訂的馬關條約下正式邁入日治時期。當時由日本人所組織的台灣總督府為了維持社會治安與鎮壓全台蜂起雲擁的武裝抗日運動,研擬在台興建臨時性的監獄。在台灣北部方面,台灣總督府特地將位於台北城內的清朝參府衙門略加以修改,成為台灣第一座西方式監獄。正式名稱就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刑務所。1910年代左右,以台灣總督府主導的維護治安與鎮壓武裝抗日行動日漸興盛,此時被捕的台籍犯人的人數也開始增多,因此台灣總督府特別利用當時拆除清朝台北五個古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和北門)的城牆所遗留下來的石材,興建新的台北刑務所,而此刑務所即為戰後的台北監獄。台北刑務所於日治時期為台灣總督府對死刑犯的絞刑及行刑所在地,著名的抗日人士羅福星烈士即是在此地被日本人絞殺成仁。

日治時期興建的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位於今日的台北市愛國東路底和金山南路交叉口附近,也就是今日的中華電信台北南區營運處(電信金山大樓)的周圍。分別位於該公司營運處的南北兩端,各高約3公尺,長約100公尺左右的兩石材邊牆,而該兩堵邊牆所使用的石材,大多取自1910年台灣總督府所拆除的台北城東門與南門城牆所遺留下來的安山岩及唭哩岸石。台北刑務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仍被中華民國政府拿來當作關押犯人的「台北監獄」,設於圍牆內的該監獄直至1963年才陸續逐漸的拆遷移監,目前僅存散落於四周圍的邊牆。這些邊牆不但是1950年代台北監獄僅存的遺蹟,也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四周圍牆的歷史建築遺址。因為此遺蹟有著雙重且二維的歷史空間標定,因此於1998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日治時期興建的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的平面主要呈輻射形,此點也為19世紀世界各國監獄當時的建築潮流,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的四周圍皆以高牆圍繞,所用的石材大多取自1910年代遭台灣總督府拆除的台北府城城牆,主要的石材為安山岩及唭哩岸石,這些石材都是清朝末期光緒年間專程從台北大直與內湖附近的石場運來建造台北府城的建築材料,當時需要先至山上搬運石材至台北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台北刑務所(台北監獄)的工程也因為當時採用這些石材所興建而具有更深遠的古蹟歷史價值。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臺北市大安區公所網站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