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神社遺址興建的圓山大飯店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永遠割讓與日本。同年5月,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首先率軍登陸台灣北部的澳底,並沿著三貂角、基隆,成功地入主台北城,從此台灣正式地進入了歷史中的日治時期。
台灣總督府自1897年起,開始在台灣各地設立為數衆多的日本神社,除了祭祀征討台灣成功但是最後不幸犧牲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造化三神之外,其主要目的為利用神社在台的普遍建立,藉以控制人民思想,早日同化台灣人,鞏固其在台的殖民統治權力。日本統治台灣的50年期間,日本官方於台灣各州廳認定的神社共有68座。若包括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在內則總數超過200座。神社也確實曾經成功的扮演日本殖民政府同化台灣人的工具,因為神社與日治當時的台灣人民的生活緊密連結,無論是教育、結婚、遊樂、生離死別,當時都離不開神社。
台灣總督府當時大力的推動神社建設,最初是選定以台北基隆河南岸的圓山為社址,但是由於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格局過小,無法展現日本統治者的威嚴,最後選擇了劍潭山作為台灣神社的社址地點。也有相關資料認為這是因為劍潭山能向南遙望台北盆地,甚至於將台北盆地對照成日本京都,台北盆地為「京都」,劍潭寺為「東山」,台北城為「御所(皇居)」,基隆河為「加茂川」,而台灣神社的位置剛好是可以彰顯威德的交集點。
台灣神社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祭祀中心,每逢祭典紀念日(10月28日)就會吸引成千上萬人前來參拜,也因為台灣神社的興建後來也帶動圓山地區的經濟發展。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也在現在的兒童育樂中心的位置,成功的創設了私人的動物園。台灣神社是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的神社裡面,最為重要的神社。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台灣神社並升格為台灣神宮,但是在1944年的時候毀於一場火災。今日的台灣神宮建築物已經不復存在,當時主要的原址現在成為圓山大飯店。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及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