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神社主要供奉日治時期對台灣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建功神社是1928年(昭和3年)台灣日治時期建於台灣台北市的神社,該神社也是日治時期第一座專門祭祀治台有功的死難者神位的神社,同時也是第一個完全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日本神社。建功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3年(1928年)7月,原神社位置在南海學園中,即舊中央圖書館的位置。後來中央圖書館遷至中山南路的新館址後,現在改為國立教育資料館及南海學園繼續使用。1926年(大正15年)台灣神社宮司山口透提議構建建功神社,以供奉日本佔領台灣以來對台灣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宣稱只要有貢獻不分台日均可審核通過後被祭祀,屬於無格社。根據統計建功神社總共合祀15691位因公殉難者,其中台灣人佔有3530位。
日本傳統的神社建築結構均為木構造,但是木構造的缺點就是無法防蟲及不耐潮濕,因此木構造的神社並不適合台灣的氣候。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於明治40年(1907年)發明防蟻混凝土,以混凝土做為地上、地下之隔絕層。神社建築因應台灣氣候環境,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為建築的材料,因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所以使得建功神社的造型得以多元化,是第一座結合中、日、西洋設計風格的神社建築。建功神社其主要的本殿為木構建築,保留了日本傳統神社建築的風貌。
建功神社建築形式於當時來說顯得極為獨特,是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主體結構為日本式,但外觀則採漢、和、西洋的混合建築樣式。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的鳥居,為日本傳統神社前所未有的建築式樣,也多少影響台灣本土建築樣式的變革。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功神社的參道大門及原本排列於參道兩側的日式石燈籠皆遭到拆除,現今入口前的水池與欄桿為建功神社的原物,進門內最底端建築物內內部的圓頂,則是保留原來建功神社的圓頂並重新彩繪而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