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舊台灣軍司令官官邸  

 

舊台灣軍司令官官邸(陸軍聯誼廳)

日治時期舊台灣軍司令官官邸的前身最早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的原台灣總督府土木局『水道課長官舍』(1909年),後來經過學租財團借用並出資、近藤十郎設計增改建(1911年)為『古亭庄(街)高等官舍』後,曾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收回作為『古亭街總督官邸』使用(1916年-1922年期間),後來又再改為『台灣軍司令官官邸』(1922年-1944年期間)與『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官邸』(1944年-1945年期間),1929年期間也曾由淺井新一進行了該建築物第二次的增建及改建;台灣光復以後,國民黨軍隊陸續來台後,該建築物也曾作為當時的『台灣防衛司令官邸』(1949年)、『陸軍總司令官邸』使用(1950年-1955年期間),最有名的居住者為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後來又因為民國四十四年發生了孫立人事件而於隔年遭到封閉,此後即由台灣陸軍使用常達數十年之久,中途歷經了數次大小規模的整建後,近年始改為對外開放的餐廳『陸軍聯誼廳』繼續營運。

日治時期興建,位於台北市福州街、南昌街口,規模僅次於台北賓館的陸軍聯誼廳(又名陸軍聯誼社),日治時期曾為「台灣軍司令部」司令官官邸,台灣光復之後一度做為當時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的官舍。這棟興建已近百年的和、洋混風的大宅院,蘊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與故事。

這建築興建於1907年,日本建築大師森山松之助(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物的代表作有監察院、台南法院)、近藤十郎(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物代表作有台大醫院舊館、建中紅樓)都曾參與設計,原本作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土木局水道課長官官邸,當時的興建規模僅次於台北賓館的總督府官舍。1919年日本成立「台灣軍司令部」,成為當時日本天皇任命的台灣軍司令官的官邸。

台灣光復後,台灣軍司令部由陸軍接收,也從民國三十六年起成為孫立人將軍的官舍,直到民國四十四年八月爆發孫立人事件,期間正值台灣國際地位的敏感階段,中外許多重要人物都在這裡進出;之後這棟建築物歷經多次的修繕,並改為陸軍對外的聯誼場所。

孫立人將軍舊屬九十五歲的張佛千曾經回憶說,當年這裡極為富麗,花木扶疏,戒備森嚴,據說,當年日本戰敗投降,不少日本軍官在後院集體自殺,「鬼屋」的傳說一直存在,經過多次修繕,格局已多變動,入口拱門、大廳挑高的氣勢則仍然存在,整座建築物結合西方高聳的洋樓(接待用)、日本的和式庭院(私人空間 ),是當時相當流行的「和、洋二館」建築設計格局。

這棟建築物無論是建築本身或是人物事蹟,都訴說著台灣近代史非常大的歷史轉折,九十五年過去了,圍牆依舊高聳,仍舊感受到當年戒備森嚴的官舍氣氛,希望前往的參觀者能夠運用更多的史料來豐富對於這棟老房子的歷史文化想像。

 

 

註1:舊台灣軍司令官官邸(目前是陸軍聯誼廳)與位在台北市博愛特區裡的前台灣軍司令部(目前是國防部長辦公室),其實是屬於日治時期的同一段歷史性建築物,建議前往參觀者可以先行瞭解兩棟日治時期建築物之間的歷史脈絡關係。

註2:台灣軍司令官一職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以下的最高職位,在當時第六任到第八任的台灣總督官邸整建時即是住在台灣軍司令官官邸處,當時(1919年)的第一任軍司令官即是由第七任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兼任,所以此處也變成日後的台灣軍司令官官邸。後來到了進入戰爭時期更是由小林躋造、長谷川清、安藤利吉這三位武官出任台灣總督一職,等到台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率領第十四方面軍進佔菲律賓之後,台灣則另編組為第十方面軍,並由最後一任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兼任司令官。

註3:本間雅晴(Honma Masaharu ,1887-1946),是大東亞戰爭初期的台灣軍司令官,官拜日本帝國陸軍中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台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曾經率領第十四方面軍,攻打菲律賓呂宋,把麥克阿瑟打得落荒而逃。戰後,本間將軍被列為B級戰犯,在馬尼拉被美軍軍法審判為死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