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西門紅樓  

 

舊新起街市場(台北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台灣所建較早的市場。西元1896年日本人於台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的簡單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主要是為了服務住在西門附近的日本居民,後來又改名為西門市場,該建築物在台灣的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可惜在2000年7月已被火燒毀。

西門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台灣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現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日治時期的西門市場內主要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台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的交易,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台北人記憶裡深刻的美好回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西門市場」的紅樓,曾一度是「紅樓戲院」的所在。

地理位置前身為清朝墳場 建築物採用八卦與十字設計主要在於避邪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而為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今台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1907年,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則進一步委由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提供更完善的市場來替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

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的西門市場正式落成於1908年12月,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另一邊則為「直」約65公尺「橫」約45公尺,內部「寬」約15公尺的「十字形」紅磚磚造一樓樓房。日治時代的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1911年市場附近也設置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均在今台北捷運西門站附近)

西門市場入口的兩層洋樓,即為現今的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1908年落成後,西門市場一直都是台北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

西門紅樓的正確位置位於現在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共兩層高的這棟紅磚洋樓為1908年所建的台灣三級古蹟,而該古蹟建築最獨特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而結構不太相似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日治晚期,該市場範圍拓展到周圍成都路,西寧南路,內江街圍成的梯形區域,並維持此一格局至今。

國民政府接收後 缺乏後續經營建設 一度淪為三級片戲院

1945年台灣進入國民政府時期,連同八角堂的西門市場都因日本戰敗而轉由蔣介石政權下的官方所經營。除了後方十字型建築與週遭店舖繼續擔任傳統市場外,1949年,因國共內戰退避台灣的上海知名商人陳惠文連同數人向國民政府承租八角堂,並改名為滬園劇場。陳惠文於該劇院二樓添置戲台與三百餘座位後,以表演京劇為主。不過,該表演並不受當時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的新移民所歡迎。

1951年,陳惠文將滬園劇場改名為紅樓書場,表演內容也從京劇變成了說書相聲。而取其紅樓名,一則是因為該建築的紅磚洋樓建築,一則為配合說書的雅緻別號。

由表演京劇轉變成說書相聲的紅樓,因其來自中國大陸移民增多及大小場地適合,頗受歡迎。1956年,滬商陳惠文更於說書表演項目外,增設越劇表演,同時將紅樓書場正式更名為紅樓劇場。

1963年,因應電影於台灣當地日漸普及,紅樓再度改名為紅樓戲院(紅樓電影院),開始播放江山美人等黃梅調與其他國語電影影片,該電影院也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

1970年代初期,大型的西門町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多,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日漸沒落。1970年代中期至1997年正式歇業為止,紅樓除了成為二輪電影院之外,還以播放色情電影著稱。1970年代至1990年代,紅樓旁邊廣場也是台北男性同性戀除了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之外的少數聚集場所之一。

藉由舉辦文創性的多項藝文活動 成功轉型為台北西區文創中心

2007年11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格、町西茶喫、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藝文展覽平台和十字樓橫段的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以及北廣場的創意市集、月光電影院、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聯手帶動西門紅樓整體對民眾服務的能量,打造出新穎的創意空間,開拓參觀的族群、擴大台北藝文新舊交疊的疆界與版塊,成功的轉型成為台北市西區新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並於2008年榮獲第七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歷史空間活化獎。


註: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的第二年,台灣總督府即設立臨時土木部,負責掌理台灣的建築事務;直至1901年又擴編為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到1915年又提高層級,擴大為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並任用許多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受過完整西洋建築教育的人才,如野村一郎(設計國立台灣博物館)、近藤十郎(設計台大醫院舊館)、森山松之助及井手薰(設計中山堂)等,他們都是歷任營繕課中的建築設計要角,因殖民地的建設殷切,而在台灣得到一展宏圖的絕佳機會。


綜合參考資料:

*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論壇

*又吉盛清著,《台灣今昔之旅》

*緒方武歲著,《台灣大年表》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