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成功大學  

 

日治時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臺南成功大學

今日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原日本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保存相當的完整,目前已被列為國定古蹟的部份,是屬於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工業設計系(大成館)及藝術研究所(禮賢樓)等三個系所館的主要建築物範圍。原日本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位在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著名景點榕園的正對面,約於日治時期1910年至1912年期間所建造而成,營舍由三棟主建築物組成,為古羅馬風格的建築,同時在全台同類型軍事機能歷史性建築中,也是極少數保存得相當完整的實例。其實,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中的日本步兵第二聯隊的舊營舍,相較於臺灣其他日治時期的日軍步兵聯隊建築物保存得更為完善,主因是臺灣國防部移交的時間較晚,使古蹟建築物獲得良善的保護,未隨著後來都市及校園的開發而受到破壞,當時的臺南市政府也採取暫時先列為市定古蹟的方式,讓日軍舊營舍遺址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

日清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後,日本在清朝光緒21年(1895年)開始統治臺灣,軍事編制也經過前後數次的改變,臺南府城為日治時期臺灣第二大城,在1896年臺灣守備隊成立之後,臺南地區即為日本軍隊主要的重點守備地點,初期利用清領時期的舊官舍和寺廟作為日本步兵營、騎兵營、工兵營、砲兵營及衛戍病院等軍事設施使用。由於日本佔領臺灣初期,日軍受到臺灣地區高溫及高濕氣候的影響而普遍水土不服,同時因為日本習慣使用的傳統日式木造建築在臺灣受到白蟻侵蝕,其他的建築材料則有材料運輸上的諸多問題(日治初期的臺灣相關交通建設尚未完善),日本殖民當局於是開始研究以臺灣傳統紅磚、鋼骨及鋼筋混凝土(RC)興建臺灣新兵營的永久兵營計畫。1902年在臺灣第一期永久兵營計畫中,日本陸軍經理部營繕組特別選擇位於今日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德慶溪北岸高地,建立初期容納一大隊日軍兵力的台南永久步兵營。

而在日本明治40年(1907年)以後,日本陸軍的步兵第一聯隊開始進駐臺北,而步兵第二聯隊則陸續進駐臺南。當時的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主要選擇位於臺南市東區的旭町為駐地,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作為臺灣日治時期駐守於臺南的陸軍部隊,可以說是當時日軍在南臺灣的軍事指揮中樞,而當時相對於該部隊的日軍步兵第一聯隊則駐守於臺北,營址即在今日的中正紀念堂現址(當地在日治時期同樣也稱為旭町,可見旭町這個町名在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命名上,有其特殊的政治及軍事意涵)。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現存的營舍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的歷史系館、工業設計系館(大成館)與藝術研究所(禮賢樓),是日治時期的軍事建築中極少數的倖存者。

1911年日本殖民政府展開第二期的永久兵營計畫,當時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營舍建築工程主要也是由日本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負責設計,為日本明治後期到大正初期的建築作品,此期建築作品的最大特徵是相當偏重式樣元素的設計運用。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的相關軍事建築規模由於日本軍隊在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國內稱為日露戰爭)中獲得勝利,所以在整體工程的規模上大於第一期的永久兵營建築,而且在建築物的外觀裝飾上較為講究華麗,目前臺南成功大學現存的三棟國定歷史古蹟建築均是屬於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時期所興建的作品,其中今天臺南成功大學的工業設計系館(大成館)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第7和第8中隊的營舍,而歷史系館是第5、第6中隊的營舍,藝術研究所(禮賢樓)則是當時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本部。3棟建築物的地板都特別挑高1公尺,並且設有通氣孔,主要是因應南臺灣的炎熱天氣;窗戶採用千垂上掀式設計,任何高度都可以固定,3棟建築物都是2層樓建築,筆直的通道可以讓人從一端看到另一端。由日本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負責設計,在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下興建的建築物,從正面觀看的感覺彷彿與臺北228紀念公園內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有一絲的相似,只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在建築外觀的細部裝飾上更具設計巧思,而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的建築外觀則顯得十分樸素及淡雅。

該批作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軍事營舍建築同時也為日治時期日本陸軍最早實驗採用鋼筋混擬土(RC)的軍事用途建築物之一,其空間平面皆是採用一字型的建築外觀設計,但是在四周設計有迴廊。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營舍均置於有通風孔的基座之上,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有6柱古典羅馬式門廊,正後方也有入口的配置,但其門廊只有4柱,而左右兩側三分之一處也設有次入口,東西兩端也有出入口配置,但是並沒有門廊的設計。原日本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北側的主入口門廊特別採用古典羅馬式樣的設計,並加入了托次坎柱式的應用(Tuscan Order);迴廊部份的連續拱圈是這兩棟建築物最主要的造型元素,主要用途是減少陽光直射室內,也可藉以減少雨水濺入時所造成的潮濕感。

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本部(今日的臺南成功大學禮賢樓)外觀基本上與其他的營舍相似,但是在北面有兩個入口門廊的設計,門廊之間有5個連續拱圈,而兩側有2個連續拱圈;東西兩面各有3個獨立拱圈和裝飾性的小扶壁,而南面則為14個連續拱圈,此外其主入口門廊的式樣也與其他的營舍大不相同。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本部(今日的臺南成功大學禮賢樓)的主入口門廊主要是以強化一個比兩側拱圈大的拱圈而成,高度也較高。拱心石上處理成渦卷形式,與其上類似巴洛克式山牆的簷部連成一體。此山牆中央有山尖,其後有平板,兩側則為瓶飾。拱圈兩例的牆壁強化成巨大的凸壁,一方面作為門廊之一部份,另一方面則作為承重牆與迴廊內南北向拱圈的收頭。二樓欄杆部份也有別於其他拱圈處的處理。此種門廊方式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建築中其實並不多見。至於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本部(今日的臺南成功大學禮賢樓)的東西兩立面處理方式非常類似,也是以角落約兩座粗大山壁及山牆的屋簷構成此立面的外緣結構。


日軍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正對面的榕園,是臺南府城人耳熟能詳的地方,每到星期假日,榕園及成功湖畔總是擠滿了人,親子同樂、同人誌、攝影、遊客玩賞校區,隨處可見。其實在該批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舊營舍建築北邊的榕園是昔日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的練兵場,而其中最大的一棵榕樹是日本大正12年(1923年)來臺行啟的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日本昭和天皇)親手所植,是臺南成功大學傳統的主要標幟之一。此棵位於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榕園正中央「香菇形」的大榕樹,是榕園的正字標記,這棵榕樹目前已有超過百年的樹齡,是1923年由當時仍是日本皇太子的裕仁天皇親手植下,是屬於日本原生種的榕樹,據說是來自日本鹿耳島的樹種,全臺灣目前只有2棵,樹傘極大,樹蔭極廣,平日小孩子常在榕樹下嬉戲。國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舊營舍,所規範涵蓋的範圍大致包括了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本部(禮賢樓,今為藝術研究所館舍)、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第7、8中隊營舍(大成館,今為工業設計系館舍)及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第5、6中隊營舍(舊文學院,今為歷史系館舍)等三棟歷史建築物,以及榕園及成功湖的周邊區域。


臺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隔著臺南市小東路對面的力行校區,最西側的校區範圍原為日治時期日軍「台南衛戍病院」院區遺址所在,當時的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在1913年左右已大致興建完成。位於步兵營北側的臺南衛戍病院則是藉由1916年展開的第三期永久兵營計畫下,從原先的臺南赤崁樓舊址搬遷到成功大學力行校區現址,現存的市定古蹟原日軍台南衛戍病院共包括管理室、管理室附屬家、南棟病室、北棟病室、消毒室與實驗室、傳染病室及講堂等7座日治古蹟本體,另原「台南衛戍病院」的手術室、看護卒兵舍、被服庫及衛生材料庫等日治時期建築物也完整的保存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中。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位於今日的臺南市北區,於2003年5月13日正式公告為歷史古蹟。該區在臺灣日治時期屬於老松町,附近有昔日的日軍山砲兵部隊與工兵營,現在則是作為成功大學教授宿舍。此地在清朝時期為臺灣府城總鎮衙署與左營的所在地,而在進入日治時期以後,這裏曾經被改為日軍山砲兵部隊與工兵營的軍事駐地,該宿舍群推測應為當時的日本軍官宿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治時期的日軍山砲兵部隊被改成了中華民國國軍的軍工配件廠(目前已撤走並併入國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至於宿舍群則成為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日的國立成功大學)的教授宿舍,並一直沿用至今。


註:日治初期隨著臺灣地區的武裝抗日局勢逐漸穩定,日本軍隊在台灣的軍備於1907年開始大幅度的縮減,當時主要以臺灣步兵第一聯隊2個大隊(1個步兵聯隊下轄3個大隊,其中有1個大隊分防台中)、山砲兵一中隊負責駐防臺北旭町(即今日的臺北中正紀念堂周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2個大隊及山砲兵二中隊負責駐守台南旭町(1個大隊分防花蓮、台東、玉里);另於基隆、澎湖兩處設置要塞司令部,並各配置1個砲兵大隊。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這是我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