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大飯店(台灣神社遺址)  

台灣最高等級的日本神社-台灣神社

神道是日本的傳統宗教,神社則是祭祀神道的場所。根據日本習俗,一般日本神社多建築在環境幽靜、林木茂盛的公園內或其附近,使參拜者感受到神社肅穆、神秘的氣氛。

日治時期日本人將神社文化帶進了台灣。在台灣最早出現的神社是1897年的台南開山神社,而在台灣所有的神社之中,比較著名的是現位於台北市圓山飯店,以祭祀征討台灣陣亡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興建的台灣神社。

神社依照社格可以分為官幣社、國幣社以及府社、縣社、町社、村社、無格社等7種等級,在舉行祭祀典禮時,官幣社是由日本皇室奉獻布帛、金錢、酒食之類的供品,國幣社是由日本政府的國庫支付供品,府社、縣社則是由地方政府的經費提供祭祀費用。

神社是宣揚日本政教合一,日本精神的一個象徵。戰前在亞洲各地,只要有日本軍佔領的地方幾乎就有神社的建築物。根據統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台灣一共興建了204座各種等級的神社,在台灣總督府的檔案之中,有關台灣地區神社的文字記錄和圖片資料相當的多。

從台北城內的景福門圓環開始由中山北路朝北行駛,路過了六條通與兩旁繁密的樹影,道路一路連結到劍潭山底。中山北路自基隆河的南岸往北望去,即可看見傳統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的圓山大飯店以及後頭那蔥鬱的劍潭山影。那原本稱作中山橋或中山二橋的連結要道,目前已經被複雜錯亂的高架橋梁所取代。或許我們只能從古老的黑白寫真中模糊的想像著,在那百年之前,台灣總督府曾在這之上矗立起名為台灣神社(Taiwan Jinsha) 的日本式宏偉建築。

日本人因為要發動太平洋戰爭,為了強化統治者的威權與思想教化下,台灣總督府於是推動了台灣神社的建設,最初是以基隆河南岸的圓山為社址,但是由於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格局過小,無法展現日本統治的威嚴,最後選擇了劍潭山作為社址的地點。台灣神社於西元1901年二月動工,9月26日完工,面積大約社殿一萬二八三七平方公尺(3890坪),境內佔地二十六萬四千平方公尺,建築費用三十一萬九百餘元。台灣神社建築是從日本內地延聘伊東忠太以及武田五一所負責設計,再由專門負責社寺與皇家建築的宮內省內匠寮技師「宮大工」木子清敬負責建造。台灣神社當時的所在地是台北州台北市大宮町,社格為國幣大社。主祭神為被台灣總督府神格化的「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古日本神話的開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台灣神社最後在西元1901年10月24日舉行落成大典。

日治時期的日本官方所設置的為數不少的神社當中,就以台灣神社最為重要,地位也最崇高。1923年4月12日本裕仁皇太子 (後來的昭和天皇) 到臺灣行啟時,也曾經專程前來台灣神社參拜,更因此建造了敕使道路(今中山北路)。除此,台灣總督府甚至還把每年的10月28日的「台灣神社祭」定為國家祝祭日之一,全島放假一日。從此可見,當時台灣總督府對台灣神社的重視以及藉此神社教化台灣人民的企圖。

1944年10月,在台灣神社祭來臨之前,一架載有旅客的運輸機不幸失事,意外墬落在台灣神社所在的圓山山頂。因為空難引發的大火,隨即燒燬了台灣神社的鳥居、石燈籠、台灣總督府警察招魂碑等等重要建築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神社原址迅速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並於1952年正式擴建為圓山大飯店。如今現址已看不到任何有關可見證台灣神社的蛛絲馬跡。而唯一僅存下來的是原本放置於台灣神社入山口的兩尊銅牛(由滿洲國贈送)。後來移至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台灣博物館門口。


綜合參考資料:臺灣總督府資料庫 / 維基百科 / 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