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總督官邸(台北賓館)   

日治時期台灣最高等級的官邸建築-台灣總督官邸(台北賓館)

日治時期第一代臺灣總督官邸

1899年開始策劃台灣總督官邸的建設,主要是由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同一時期也開始動工建設位於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以及拆除台北城牆與台北大天后宮,開闢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道路。拆除的城牆石做為總督官邸的建築用材,文物則取為裝飾庭園之用。兒玉總督認為台灣總督官邸是要顯示台灣總督的威嚴以及威服人民,因此在設計之初便要求要盡量氣派、華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也贊同此想法。1901年9月26日台灣總督官邸落成,最終花費高達21萬7,000日幣,由於花費過大,且是由日本國庫直接撥款興建,在當時引起一陣強烈的批判。另外兒玉總督也曾使用會計法融通台灣神社興建的工程剩餘款來興建總督官邸,也引起很大的注意。

台灣總督官邸主要是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及野村一郎負責設計,完工後的台灣總督官邸外觀樣式為文藝復興式風格,主體為凹字型、採用左右不對稱的設計形式,屬於磚造與石材混合使用的二層樓建築,屋頂為木製屋架及石板屋瓦,一、二樓皆鋪設拼花木地板,外廊道、中央大廣間鋪設英國製的磁磚;二樓的梁柱皆使用鐵材興建,並用混泥土填充間隔。台灣總督官邸前後庭園分別是西式跟日式風格的庭園,占地遼闊;台灣總督官邸之外,另外興建的附屬設施則包含了門衛所(守衛駐紮的地方)、御者馬丁宿舍及馬廄(192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的汽車停車場)。

日治時期第二代臺灣總督官邸

台灣總督官邸興建10幾年後因空間不敷使用,且原本木製的屋頂已經遭到白蟻侵蝕、腐壞,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預算為15萬日幣,總司營繕的建築師是森山松之助。整建的這段時間台灣總督就暫時搬到臨時的官邸,一直到1913年3月31日改建完成為止。改建的內容有:2、3樓擴建296坪、陽台擴建101坪、車寄(門廊)增建11坪、大食堂擴6坪。另外建築樣式也從文藝復興樣式變成華麗的巴洛克形式,屋頂換成馬薩式屋頂,木屋架已經換成鋼骨;陽台的立柱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等等,是第二帝國風格的法國宮廷式建築。內部改建如櫸木拼花地板、維多利亞磁磚和壁爐(英國進口)、毛絨地毯跟絲織窗門簾,以及巴洛克式花葉雕飾,金箔纏繞細腳紋路的垂吊水晶燈,所到之處皆是華麗的灰泥雕塑及裝飾。

會花這麼大手筆改建台灣總督官邸,除了是要繼續彰顯統治者的身分之外,賓館也從最初的台灣總督住宅機能轉變成接待貴賓、迎接皇室成員為主要功能,因此在改建上要符合貴賓、皇族的高貴身分,不惜大手筆來改建成華麗的迎賓館。台灣總督官邸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除了參觀台灣各地的建設之外,也利用台灣總督官邸的場地來宴請各地仕紳及提供表演活動的空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北賓館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台灣總督官邸初期被國民政府警備總部人員所接收,後來轉為台灣省主席的官邸而繼續使用。1950年轉撥交給總統府,名字正式改稱為台北賓館一直沿用至今。1952年時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便是在台北賓館和日本外相河田 烈兩人簽訂了「中日和約」。1963年台北賓館撥借給外交部使用,作為招待國賓晚宴的地方。1998年7月30日台北賓館被指定為台灣國定古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北賓館一直處於長期未維修狀態,直至1977年開始才陸續整修建築內部。2001年7月4日因為建築物損害嚴重,經過外交部建議,同年9月停止使用,並於2002年展開修復工作。台北賓館於2006年5月14日正式修復完成,修復經費大約為4億多元。2006年6月4日起,每雙月份第一個周日對外開放。如今台北賓館除了固定日子開放參觀以外,平常仍是舉辦國宴、招待外賓、國慶酒會的地方。近年也有舉辦慈善園遊會跟文化藝術等活動。

綜合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 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