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曾被改為陸軍衛戍醫院及學校的台南赤崁樓

赤嵌樓,是一座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城,除了安平古堡之外,赤嵌樓可說是全台灣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遺跡。300多年來赤嵌樓歷經滄桑,從荷據經過明鄭、清代、日治,一直到光復後的今天,赤嵌樓活生生就像一部台灣歷史的縮影,因此被列為一級古蹟,成為台南最著名的歷史觀光景點與精神象徵。

今日位於台南市中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當時也把赤崁樓叫做紅毛樓或稱為番仔樓;目前赤崁樓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目前台南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之一,台南赤崁樓的歷史沿革,始於西元1624年,當時荷蘭人由安平登陸,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尼亞城;3年後,奧倫尼亞城改名為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上當地水源缺乏,於是荷蘭人決定遷往赤崁一帶,並且重建新市街。
  
西元1652年台灣發生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了荷蘭人的警惕,便於次年在赤崁動工開始建造普羅民遮城,西元1655年普羅民遮城的建築物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格局。當時普羅民遮城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遙相對,互為犄角,控制整個臺江內海。由於市街繁盛,荷蘭人便以普羅民遮城作為當時商業及政務的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普羅民遮城當時的建築材料十分特殊,據說普羅民遮城建城期間,磚和瓦等材料都是從英商東印度公司運來,磚材的部份來自於印尼爪哇島,其中唯獨忘了運來石灰,荷蘭人於是以當時臺灣盛產的糖加水後,搗和糯米汁、砂與牡蠣殼的混合物為灰漿,藉以取代石灰。西元1661年,鄭成功先收復了普羅民遮城,改赤嵌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9個月以後荷蘭人宣佈投降後,鄭成功才搬離普羅民遮城正式進駐到熱蘭遮城。

鄭成功搬離普羅民遮城之後,普羅民遮城一度成為火藥庫和軍械的貯存所。西元1721年朱一貴之亂發生時,普羅民遮城的城樓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接著又經過幾次大地震的肆虐,造成城樓多處坍塌,此時的普羅民遮城幾乎成了一片廢墟。西元1750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嵌樓右側,並將赤嵌樓加以修護管理,並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赤嵌夕照」的美名於是傳開,清朝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赤嵌樓域樓上建造大士殿。中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堡,大士殿因而受到波及。清朝光緒12年丙戌(西元1886年)臺灣知縣沈受謙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興建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的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次年丁亥,中法戰爭結束,赤崁當地居民要求恢復大士殿的建築。於是,經過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為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綜合雜陳的展示場。

在歷經荷據時代、明鄭治台時期,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不斷,赤崁樓除了城垣部份以外,皆傾頹殆盡。到了清朝光緒5年以後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陸續的在赤崁樓的原有基座上出現,並且慢慢的取代了原有的荷蘭式城堡建築外觀,今日赤崁樓內的大士殿、蓬壺書院、五子祠、海神廟、文昌閣等建築物,基本上都在此段時期先後出現,日治時期日本人由於整體醫療體系的需要,將赤崁樓建築予以重新的修建,修建後的赤崁樓曾經一度被用來充當陸軍衛戍病院使用,在陸軍衛戍病院使用的期間內,赤崁樓的蓬壺書院因為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在1911年因為颱風的侵襲而損毀。直到西元1918年(日本大正7年)日本人基於當時皇民化教育的需要,再度陸續整修赤崁樓,並作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的校址。西元1935年(日本昭和10年)赤崁樓正式被日本殖民政府指定為台灣重要歷史性古蹟,並進行整修工程,當時除了拆毀大士殿之外,也開始挖掘荷蘭式的城堡遺蹟,並修建僅存的建築。那時赤崁樓上的建築物僅剩下海神廟、文昌閣與蓬壺書院的門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此時的赤崁樓幾經整修及補強,主要工程是將原有的木造結構建築物,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且將赤崁樓主要的入口由西邊改為南向;後來在1965年和1992年,赤崁樓再度經過建築物的重新修繕工程,此次主要的整修工程為在赤崁樓舊址的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壼書院,加上台南市立歷史館,於是逐漸成為今日赤崁樓的建築物外觀規模。

台南赤崁樓從創建至今,前後歷經300多年的變化,樓房的增修次數頗多,但在台南市所扮演的角色,卻一直十分重要,可說是台南市的精神象徵。今日赤崁樓的建築物外觀,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興建的「普羅民遮城」的原始模樣,後來興建的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反而成為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兩者屋頂的設計均是採用中國建築重簷歇山的外觀表現,重簷之間的空間,即為該建築物二樓的部分,並特別繞以綠釉花瓶的欄杆作為區別。赤崁樓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遺跡。

赤崁樓內部擁有相當廣闊的中式庭園,除了可提供旅客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歷史性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清朝御龜碑,此列由清朝乾隆皇帝親自撰寫的九座「贔屭」碑,為清朝乾隆53年表彰平定林爽文之役的記功碑,但是這些記功碑直至1960年才正式移到赤崁樓的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這九座「贔屭」碑最初的安置地點是在今日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裡面,後來生祠傾圮,才輾轉移至赤崁樓目前的位置擺放。根據相關歷史的考據,這些馱著碑的其實並非是龜,而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贔屭」(音:必夕),傳說中「贔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古代的帝王用來作為碑文的底座擺設聖物。

清朝乾隆51年,天地會成員在台灣起義,一時間全島響應,清軍一路潰敗,此為著名的「林爽文事件」。後來,清廷令當時的陝甘總督福康安渡海平亂。福康安抵台後,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便弭平叛亂,乾隆皇帝龍心大悅,於是親自寫下5篇詩文以紀念此事,其中4篇各以滿、漢文分開鐫刻,另一篇則以滿漢文並刻成二碑,所以事實上共有10座龜碑。該10座龜座與碑石,先在金門用當地的花崗石分開雕製,然後才載運至台灣組合。不料載運的途中,其中一具龜座不慎掉落海裡,主事官員唯恐獲罪,於是私下用台灣土產砂岩補刻一具龜座,目前這座「真碑假龜」的御碑存放在嘉義市中山公園內。而那具當年掉落海底的龜座,數百年後卻因為台江淤塞被台灣的漁民撈獲,民眾相互附會為神蹟而將該龜座尊為「白靈聖母」,後來供奉於台南市保安宮內至今。目前安置在赤嵌樓的這9座碑石,每座高約300餘公分,寬約140公分,不但氣勢宏大,雕工精美,而且碑上的「御製」字樣、「五爪真龍」圖雕,均為台灣古石碑中難得一見的精品,值得細細品味析賞一番。

赤崁樓的海神廟目前懸掛「赤崁樓」門匾,內部空間主要作為赤崁樓歷史沿革介紹的展示館,東面的花瓶造型門,設計的相當具有古意且別緻。「文昌閣」目前仍懸掛有清朝臺灣知縣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文昌閣」的一樓空間主要作為展示古代科舉制度史料之用,二樓空間則主要祭祀「魁星」神像,兩棟建築皆立於原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原始基座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的設置,牆面則開書卷造型的窗戶。

「文昌閣」本來是蓬壺書院的一部份,由於府城自古以來文風鼎盛,書院的教化居功厥偉,而「文昌閣」所要展現的就是赤崁樓在府城文教上的重要貢獻,由於「文昌閣」二樓室內空間狹小,只有供奉魁星爺讓前來的莘莘學子膜拜,仔細端視魁星爺的真面貌,祂的長相有點奇特,右手拿批點功名的硃砂筆,左手握墨斗,右腳踩鰲頭,左腳踢星斗,具有「獨占鰲頭」的重要涵意。

「文昌閣」前的斷足石馬乃取自於「林爽文事件」時,當時陣亡的清廷武官鄭其仁墓前的石刻,也就是鄭其仁的墓前擺設物,原先其墓前共立有二石馬,鄉人稱為石馬墓,曾經一度有人誤認為是鄭成功的墓寢,現在兩匹石馬一匹立在子尾天后宮,另一匹石馬即為此斷足石馬。為何石馬會斷足呢?坊間有許多的傳說,據說是這匹石馬造型逼真且具有相當的靈性,曾有人看見石馬半夜跑到樓外玩耍,嚇壞了附近的居民,因此大家便決定將石馬的前腿砍下,以防它再跑出來嚇到人,不過後來因為美觀上的諸多考量,又重新將石馬的前腿補好。

赤崁樓內鑿有一口紅毛井,此口紅毛井的位置大約位於今日赤崁樓海神廟和文昌閣之間,是當年荷蘭人建造普羅民遮城時所遺留下的一口古井。民間盛傳此口紅毛井乃荷蘭人用來聯絡熱蘭遮城的秘密通道,沿著內部的隧道走直接可以通往安平,這是當時與明鄭對抗的荷蘭軍隊逃回安平的秘密隧道。但是自日治時期以來,古井幾經日本人挖掘及探勘,發現紅毛井內除了若干古物之外,並未找到傳聞中通往安平的秘密通道。


台南赤崁樓的相關旅遊資訊:
地址:台南市民族路二段212號
位置: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212號
連絡電話:06-2205647
白天開放時間:AM08:30~PM05:30
夜間開放時間:PM05:30~PM09:00
門  票:全票50元、半票25元
     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
     團體票30人以上8折優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