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留存年代最早的日式木造佛寺-臨濟護國禪寺
建於台北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日本佛寺。第一代住持日本僧人庵玄秀禪師受到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邀請,於 1899年(明治3年)來台弘法,台灣總督府並特別撥款興建臨濟護國禪寺,主體工程於1911年(明治44年)完工(包括本堂(大殿)、庫裡(廚房)與山門。)。
臨濟護國禪寺位於圓山西麓,創建於西元1900年,於西元1911年落成。為日治初期日本僧人得淹玄秀禪師所建。在台灣佛寺的建築特色,幾乎已成為唯一一座仿南北朝形式,仍保存良好之木構造佛寺,原為日本佛教徒靜修之地,雖於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內政部列為直轄市定古蹟而加以保護,若用年代來衡量寺齡,當然不屬古蹟,但是,臨濟護國禪寺這座仿南北朝形式的木構佛寺,除了在台北是唯一的以外,就是在全台灣論規模與匠心,也是名列前茅。也將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史的一個有力資源。
臨濟護國禪寺依山傍水,附近基隆河蜿蜒流過,禪寺面積頗廣,格局宏偉,全寺占地四千餘坪;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落成以來便在台灣的佛教界占有一席之地,在本體建築結構或台灣佛教發展史,該寺都有高度保存的價值。臨濟護國禪寺大雄寶殿為台灣木造寺廟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全為木結構之歇山重簷式;山門為日本江戶時代佛寺的典型建築,庭園景觀石板路、石砌台階、八角塔石台基、開山始祖墓及門外大砥石都保留原創的形貌,而被認定為市定古蹟。由於大雄寶殿無檐柱,為能達到出簷深之效果,故以密集之木材為檐做兩層武之伸出以承受出簷之重量,在隅角更做四十五度放射性之出挑,如此不僅合乎力學原理造成深遠之出管,且密集之檐構成了令人感動之圖案。就在右側屋簷下掛著一個古意盎然的鐘和鐘槌,乃是日本明治43年(西元1910年)所鑄,其上鏤雕佛菩薩數尊,鑄工相當細緻。
臨濟護國禪寺的正殿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上有「慈悲為懷」匾額一塊,右側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其上有「現壽者相」匾;左側是「地藏王菩薩」其上匾寫著「戒壽並尊」字樣。殿內窗明几淨,實而不華,莊嚴之心由中凝起。臨濟護國禪寺的後山還有一些古物。沿著石階往上走,途中有一座托手的觀音石像,據說是護國禪寺開山時遺留至今,看起來相當古樸。來到後山上的萬靈塔,塔前廣場有九尊石佛,屬於日本所謂的“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的信仰,這一信仰大約於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傳入台灣。原本應有88尊石佛,由日本各寺寺廟所捐獻,台灣光復後,日本寺廟大多遭到破壞,目前臨濟護國禪寺僅存9尊而已。石佛位於戶外,長年風吹雨淋,面貌多已模糊或磨損,石佛的表情顯得滄桑與寂寥。開山祖師庵玄秀大和尚的墳墓就位於「萬靈塔」前。
臨濟寺全名為「臨濟護國禪寺」,在台北淡水線捷運圓山站旁,傍圓山山麓而建。走近寺旁的小巷內,有一塊由台北文獻撰立的『大砥石沿革記略』埤上寫道 「本寺圓山大砥石有二一存貝塚,西南一在南麓,原日本陸軍墓地,前者於民國七年為日人由地下約五公尺掘出者,後者為台北市役所,即市政府為整理地而掘出者,觀其古樸壯麗皆為我先民在二千至四千年前所製古物,抑為當時佛家所重視,就現代而言,尤為考古學上之寶貴資料。」
圓山貝塚的發現,實為印證佛陀之「因緣觀』及『宇宙觀』的證物之一。在大砥石埤旁的山門上,對偈曰:「廣種心田莫虛受生來佛性,細研戒律要能持立下因緣。」步入山門回首仰望,蒼勁有力的筆法寫道:「回頭是岸」四字,其下對偈相當有趣,有如繞口令:
心含淨土淨土含心
心淨土淨心土原同淨
佛念眾生眾生念佛
佛如生如佛生本一如
臨濟護國禪寺雖為禪宗道場,但從詩偈中當可明瞭中「禪淨雙修」、「禪淨不分」之說,其來有自也。
臨濟護國禪寺由於大雄寶殿無檐柱,為能達到出簷深之效果,故以密集之木材為檐做兩層武之伸出以承受出簷之重量,在隅角更做四十五度放射性之出挑,如此不僅合乎力學原理造成深遠之出管,且密集之檐構成了令人感動之圖案。就在右側屋簷下掛著一個古意盎然的鐘和鐘槌,乃是日本明治四十三年所鑄,其上鏤雕佛菩薩數尊,斑駁的銘讚三句一行,依稀可辨,銘曰:
巍巍星嶽 朝輝夕嵐 靈氣所鍾
成此劍潭 游賞設菴 公餘來去
詩賦禪談 一聲幽磐 萬里鎮南
我公為攻 德洽臺土 眾繼遺志
受創梵宇 鐘門先成 鏤甍彫柱
畫棟高聳 鳳鳥翔舞 洪鐘新掛
聲通十方 音響所及 不壞金剛
驅除塵勞 滅絕四相 萬里蒙慈
恩德無量
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住持 玄秀欽撰
可見當時臨濟護國禪寺落成之日,必是巍峨輝煌,而雄偉美奐能出其右者,亦寥寥可數。
正殿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上有「慈悲為懷」匾額一塊,右側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其上有「現壽者相」匾;左側是「地藏王菩薩」其上匾寫著「戒壽並尊」字樣。殿內窗明几淨,實而不華,莊嚴之心由中凝起。殿中紅柱復有兩詩偈道:
律禪淨教並弘願如斯行
如斯群生普被
喜捨慈悲具足心無量壽
無量寶相自嚴
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的大雄寶殿前有新蓋山門一座,當來下生彌勒佛正喜孜孜她笑臉迎人,繞至背後有一立姿韋陀護法,雙手合十有一杵橫臥其中,莊嚴肅穆,全身漆金,新式的山門的琉璃瓦和大雄寶殿的黑瓦,相當突兀不協調,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繼續沿階而上,有一木造之小亭,其上供奉的是悠雅坐姿的聖觀自在菩薩,全身上下由粗石雕刻而成,雖談不上精緻采麗,卻是古樸有致,渾然天成。背後有書寫在大理石上的讚文,其筆法似行草,筆者眼拙,有些字體看似不懂,讚文曰:
宏揚聖教五德能仁
於微塵裡而傳法福
慈航塵運是渡 ---------
邀無贊九蓮華
發塵剎見身
潮音開法靈
峭嶙崎
此小亭依石巖而鑿,全部皆由木料搭建,木橡已有腐毀之象,巖上所刻之「南無阿彌陀佛」字樣,也而野藤滿佈,更形顯露其滄桑。
臨濟護國禪寺的木式建築,創建於民國前三年,原為日本佛教徒靜修之地,距今約有八十年的歷史,雖末被台灣內政部列為古蹟而加以保護,若光用年代來衡量寺齡,當然不屬古蹟,但是,臨濟護國禪寺這座仿南北朝形式的木構佛寺,除了在台北是唯一的以外,就是在全台灣論規模與匠心,也是名列前茅。也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的一個有力資源,我們應該積極地將其列入文化資產而加以保護,不該任由其頹廢荒蕪。
綜合參考資料來源:
「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一)大台北地區(上)》菩提長青出版社,1989年
日治時期臺北古蹟物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