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建於台北草山水道系統內的水管路
1895年(清朝光緒21年),在日清雙方簽署的「馬關條約」下,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帝國後,當時為了反抗日本人的統治,臺灣有部分抗日義軍在簡大獅的率領下退守台北大屯山區及金山一帶與日軍周旋,因為在地形上有利於台灣民間反抗軍的藏匿,游擊部隊神出鬼没,帶給日本殖民政府很大的威脅,當時為消滅臺灣民間的日本反抗勢力,日方一面誘之以利,一面積極開闢台北草山附近的道路,以加強其軍事統治的目的。
日本人後來在鏟除台灣各地的抗日義軍,完成治台的初期階段以後,更加積極的開闢通往台北草山的道路並改善草山的對外交通,台北草山因為溫泉品質好、風景秀麗,於是被臺灣總督府積極開發,陸續修築士林到金山、北投到草山及北投紗帽山等多條交通道路,後來又改修台北圓山到士林的車行公路,並延長此公路到竹子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台北草山的開發工作才暫告一段落。
台北市第一套自來水飲用水系統主要位於台北公館地區的水源地,部分設施為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台北草山水道系統約為1928年至1932年期間所創建,整個草山水道系統最早興建於1928年3月,整體工程直至1932年3月才正式完工,為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整個台北草山水道系工程共計有水源井、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貯水池等總共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全長超過10多公里。直到今日,台北草山水道系統其中的部分設施迄今仍在持續使用中。基本上台北草山水道系統是日治時期的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因應當時台北人口的急速成長,所開發的新水源,日本人當初經過勘查台北草山地區的三處水源時,在考量水質、水溫、水量、穩定性及無硫磺污染等因素後,最後決定採用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台北草山水道系統所使用的水源主要是位於竹子湖東側的第一水源及位於紗帽山南麓湖山路第一展望台下方的第三水源。這兩處水源地的水質純淨甘美,無需再經過濾及沉澱等處理過程,經加藥後即可直接飲用,是日治當時全台灣最優良的自來水系統之一。台北草山水道系統為台灣第一個設置自來水水管橋的水道系統,也是台灣唯一於系統內包含水力發電的水道。台北草山水道系統於2003年7月經台北市古蹟審查委員審議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
台北草山水道系統內的水管路總共分為平面段與階梯段兩個部分,水管路旁提供行人行走的路則稱為水管路步道。水管路的平面段,指的是氣瀑室至調整井之間幾乎位於相同等高線的部分,輸水管就位於道路下方。 這裡的步道陰涼,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水管路的階梯段,指的是從調整井開始下山到三角埔發電所的部分,輸水管大多位於階梯步道旁,而且多為露出地面的大型黑色金屬製水管。這段是利用水的落差將水送至三角埔發電所內進行發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水管在日治建造初期原為陶瓷製,後來才使用高壓鋼鐵管取代。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