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松山機場(臺北飛行場)的歷史沿革
臺北松山機場距離臺北火車站大約8公里,原為日治時期1936年3月30日所興建的軍用機場,舊稱臺北飛行場,臺北飛行場從1932年起興工至193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當時飛行場共計14萬0,800餘坪,舉凡跑道、機庫、航空氣象觀測站等航空設備一應俱全。臺北飛行場於1930年代起即開設定期航班,由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首開台北經那霸前往福岡的定期航班,每週三次往返,之後又陸續開設台北至曼谷等航班。最重要的定期國際班機為當時的歐亞航空公司,以Ju-52型客機,每兩週由柏林經近東、中東、南亞等地飛抵松山機場,並繼續飛往日本福岡、名古屋、東京等地,然後再經原航線飛返柏林。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北飛行場因國民政府撤守臺灣而更名為松山機場,並於1950年正式成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航空站」,為民航局在臺灣所設立的第一個航空站,也是臺灣民用航空的主要空運樞紐之一。
臺北松山機場為一軍民合用的機場。民用機場部分稱為臺北國際航空站(英語譯名:Taipei International Airport),主要由臺灣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理及營運;軍用機場部分則稱為空軍松山基地,由臺灣空軍負責管理。臺北松山機場座落在臺北市敦化北路末端與基隆河之間,以臺北市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臺北市區相隔。
1955年以前,臺北松山機場只有一條飛機跑道,每天的航機大約10餘架次,旅客100多人次。其後為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而逐漸擴建。1979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後,臺北松山機場也隨即改為國內航班專用機場。
松山機場基本上屬於24小時作業的機場,總面積約為182公頃左右,設有東西向的跑道一條,並設置各種輔助導航及燈光設施,讓航機可以在低能見度及夜間時期安全的起降。
松山機場內部的設施包含長2,605公尺的主跑道、288,000平方公尺的停機坪、 固定翼飛機43個加直昇機15個專用的停機位及松山機場航站大廈、8座供旅客上下機的空橋、4座飛機維修廠棚。另外,在松山機場的航廈內部則提供航空公司運務、證照查驗、安全檢查等作業,以及銀行、保險、購物、電信、餐飲等公共服務場所,提供多樣完善而快捷的機場服務。
2008年起的臺灣-中國大陸兩岸包機航班,因為眾多的商務旅客,開航後,隨即取代因高鐵營運而衰退的國內航線,成為松山機場的主要航線航班。2010年6月起松山機場增加飛往上海虹橋的航班,10月起松山機場將再增加飛往日本東京羽田機場的航班,以同在市區內機場的優勢吸引時間緊迫的商業人士搭乘。
2010年,松山機場重啟國際機場之名,起降定期國際航班,與上海、東京、首爾市區內機場對飛。往東京羽田機場的航班已確定於10月31日對飛,臺灣方面由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營運,日本方面由日本航空與全日空負責營運。另外,松山機場直航上海虹橋機場的航線也於2010年6月14日開航,臺灣方面由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與復興航空負責營運。松山機場將來也計劃進行整建,以容許空中巴士A330或波音767等中型噴射客機正常起降。
綜合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Oct 13 Wed 2010 05:00
臺北松山機場 (臺北飛行場) 的歷史沿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