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社-台灣日日新報社遺址

「臺灣日日新報」創刊於1898年(清朝光緒24年,日本明治31年)5月6日,是由日本人守屋善兵衛在當時擔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大力協助之下,併購《台灣新報》及《台灣日報》而成,日治時期當時與《台南新報》、《台灣新聞》並列為台灣三大報,由日本人木下新三郎擔任社長兼主編,台灣總督府負責補助辦報的相關經費。1898年5月6日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是日治時期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並兼發《府報》與台北、新竹兩州的《州報》。當時最高發行量還曾達50,000份之多,而在台工作的日本人、駐守在台灣各山區的日籍警官都曾經爭相訂閱。至1944年4月1日台灣總督府將「臺灣日日新報」在內的6家報紙合併為《台灣新報》為止,「臺灣日日新報」也是台灣日治時期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創刊初期有6個版面,1910年11月以後增為8個版面,其中漢文版通常佔有2個版面。自1905年7月1日以後,「臺灣日日新報社」再度將漢文版擴充,獨立發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每日有6個版面,一時之間幾可與日文版「臺灣日日新報社」等量齊觀。但是1911年11月30日,由於皇民化運動頗具成果,於是又恢復以往於日文版「臺灣日日新報社」中添加兩頁漢文版面的作法,直到1937年4月1日為了因應當時太平洋戰爭的時局而全面廢除。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臺灣的最高司法機關-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司法院的座落地點位於總統府的左邊,今日的司法大廈現址,在清朝時期原是供奉關聖帝君的武廟,當時和奉祀孔子的文廟(原址在北一女中校園內)相對,兩者同是清朝臺北城居民的主要精神寄託處。日本人在日清甲午戰爭戰勝後於1895年正式佔領臺灣,自此台灣開始進入了日治的時代。初期進入台北的台灣總督府在數年內陸續拆除清朝台北城的城牆,並將台北城內的文廟、武廟及台灣省城隍廟移作他用。1920年代末期,台灣總督府有鑒於司法業務日漸繁重,於是興起建構規模較大官署機構的構想,而考量設置的最佳地址則為台北城內右下,距離南門不遠處的原武廟處所。1929年台灣總督府正式下令拆除武廟,改建為法院,整體工程總共歷時5年並於1934年正式完工, 內部設有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台北地方法院。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其下轄有台北,台中,台南各地方法院。除了司法機關之外,該建物於完工後,還曾經納入了愛國婦人會及覆審法院等機關及團體。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第一家民營銀行-彰化銀行總行

彰化銀行(CHB, Chang Hwa Bank),簡稱彰銀,為一家台灣的大型商業銀行,創設於明治38年(1905年)6月5日,迄今已歷超過100年。彰化銀行總行初設彰化,後遷至台中市,為台灣大型銀行中少數將總行設置於中台灣者。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日治時期官署建築名作-台中州廳(舊台中市政府)

台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台中州合併原台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大部份改制為台中縣,原下轄之台中、彰化兩市則獨立為省轄市。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地區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始-台中市役所

台中市役所,建築完成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明治44年(191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而創建,是台中地區最早的鋼筋混凝土(RC)建築物,也是台灣台中市日治時期的「辰野式」仿巴洛克建築之一。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實施「地方自治」,將全台行政區分為「五州三廳」,並在州廳下設置市、郡,台中市就是在此時成立的。後來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遷入台中州廳內辦公,原建築物則改為「台中市役所」使用。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的第一代台中神社遺跡

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將其本國文化「移植」到台灣的土地上,尤其是「神社」文化,而隨著日本殖民統治者的腳步進入台灣,台灣各地也開始陸續興建起神社。第一代的台中神社的前身,是1911年10月由當時的台中廳長枝德二組籌組委員會,委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台中市新高町84番地,即今日台中公園北門樓北方。日本大正元年(1912年)10月27日第一代的台中神社正式落成現址,同年12月17日舉行鎮座祭。當時第一代的台中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主要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1913年5月29日,第一代的台中神社升格為縣社。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城內僅存日治初期所建獨棟洋樓店舖-撫臺街洋樓

日治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而「撫臺街洋樓」便是當時其中的一棟建築物。1900年(明治33年)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中,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的一部份,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後興建的,並於1911年完工,大約位在台北的北門城內,屬於日治時期的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全島郵電最高的主管機關-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位於台北市長沙街一段和博愛路交接處的國史館台北辦公室,在日治時期,原是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的所在地。所謂的遞信部,在當時主要執掌的工作內容包括電信、郵務、儲金、匯兌、簡易保險、郵便年金、航空等監督和規劃,是日治時期台灣全島郵電最高的主管機關,管理範圍複雜,組織龐大,所屬官員員工即超過千人,可說是跟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內部上班的人數不相上下。為了安置這個重要的單位,1919年在台灣總督府落成以後,隨即由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負責設計規劃,積極建設遞信部新廳舍。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成功的扮演殖民地中央銀行角色的台灣銀行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性建築物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現存唯一完整架構的日本神社遺蹟-「桃園神社」(桃園縣忠烈祠)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