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八景之一-台中公園
公園主要是提供公眾使用的公共休閒及運動空間。大多是由政府依據都市的發展所規劃而興建,此種開闢園林並提供公眾使用的觀念最早是由西方所引進,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加以發揚光大,並將之帶到第一個日本海外殖民地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先後陸續在台灣各地興建為數眾多的大、小型公園,其中較具有指標性的為圓山公園、台北公園(台北新公園)、台中公園、嘉義公園、新竹公園及台南公園。
台中公園位居台中市中區公園路及自由路交界處,佔地約32,889坪,曾經是日治時期台灣的八景之一。台中公園是在1903年(明治36年)10月28日時「開園」,但興建公園的概念卻早在1895年日本帝國殖民台灣之初即展開。在當時的台中市中,清代劉銘傳所興建的「台灣城」仍然存在,劉銘傳基本上是以中國的傳統概念來規劃城市,除了官廳的興建外,並有「考棚」、「文廟」 、「城隍廟」 、「孔孟堂」等傳統儒家觀念的建築,此點與明治維新後全盤接受西方思想的日本帝國的建築設計概念特別顯得格格不入,1901年6月28日,日本殖民政府以第75號公告「市區改正區域及附屬地平面圖」,即是將台中公園預定地設置在 「砲台山」( 大墩 ) 一帶,可是真正實施的計劃卻延遲到1903年(明治36年)。此時「台中縣」已經正式改為「台中廳」,當時台灣總督府花費了將近22,000元來進行「台中市區計劃」,其中就將「台中公園」的興建包括在內,而公園的土地除部份公有之外,也由霧峰林家捐贈不少土地,並發動台中當地民眾募集興建費用7,100多元,在1903年(明治36年)10月28日正式「開園」。
日治時期在台灣總督府的全新都市建設計劃下實施「街區改正」的工程,並重新規劃台中的道路,1903年(明治36年)選擇現在的地址興建台中公園,至今已經將近100年,是台中市目前唯一自日治時代建設的純日式公園,也是台中市面積最大的都會公園。位於台中公園內日月湖的湖心亭,自1908年(明治41年)興建以來,仍然大致保持著日治時期古典的模樣。園內綠草如茵、林木搖曳,尚有望月亭、砲台山等歷史古蹟,兼具休閒遊憩,及望物懷古的教育功能,砲台山古稱為「大墩」,是台中市市中心的最初起源地點,而其旁邊的望月亭則是目前僅存的台灣府城遺跡。另外,位於台中公園中央位置的日月湖,面積廣闊,遊客可以租船在碧波蕩漾的日月湖中划船賞遊,還可穿梭於日月湖中的日式紅色拱型橋樑之間,以另一種角度欣賞台中公園的優美景致。
台中公園內有人工湖、亭台樓閣、曲橋,台中公園內的人工湖,一般稱為日月湖,其原係一自然水塘,經人工整修後,水池的面積範圍約有4,100坪,其中位於湖心的歐風洋式建築的湖心亭,外形為雙併式頂涼亭,為1908年(明治41年)日本明治天皇堂弟閑院宮載仁親王來台主持臺灣縱貫鐵路通車儀式的休憩場所,「湖心亭」是明治41年(清光緒34年,1908年)10月24日日本殖民政府為慶祝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特別選定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公園舉行隆重的通車典禮並興建湖心亭以作為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的紀念建築物,根據日治時期的相關歷史文獻報導,當時於台中公園舉行的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開通典禮,因有閑院宮戴仁親王和各地貴賓官員1,000名以上的來賓蒞臨,可說是盛況空前,而湖心亭更是成為該項慶祝活動的重要焦點,依據1933年所出版的「台中市史」記載,這棟歐式洋風建築物是由「櫻井組」所負責興建,湖心亭內部為同一平台構造水上建物,水面及以下主要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杆固定。主柱上也設有鑄鐵造燈架。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的特殊造型。由於湖心亭的象徵意義,在日治時期並不開放給民眾自由進出亭內,一般人只能遠遠眺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台灣政治局勢丕變,在1950年代時,台中市府已經開放湖心亭提供台中市民平時休閒、運動及娛樂之用。
目前的湖心亭依舊矗立在台中公園內,從日治時期開始,這棟歐式洋風建築的湖心亭一直就是台中市的象微。不但在郵票、愛國獎券上都可看見其身影,台中市政府的各種文宣品及海報上,湖心亭更是不可磨滅的記憶。1999年4月17日,經過當時學者專家的研究評估後,台中市長張溫鷹正式將湖心亭公告為「市定古蹟」,其保護範圍還包括了亭體、日月湖及鄰近的日式風格的中山橋在內。
至於日治時期台中公園內原有的日本風格建物,包括神社遺址與紀念碑等紀念物,均以配合日本殖民政府當時的政治要求為依歸。大鳥居的設置代表日本皇民化的過程。現今這些歷史性建物只徒留遺跡供後人憑弔。如日治時期的招魂場後來被改為網球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銅像也改為國父紀念銅像。其他諸如政治圖騰、鳥居、紀念物、招魂碑等均已遭到國民政府拆毀,或改成另一種設置形式。有些卻在時間的變遷中仍維持原先的功能,例如北門樓 (原明遠樓,後稱望月亭) 、日月湖。有些只改個名字而已仍舊繼續存在,最明顯的如台中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後來又改回台中公園),池亭改為中正亭,而原來的兩座木橋分別改名為中山橋及中正橋。
註:日本殖民政府於統治台灣後第3年即明治30年(1897年)即於台北市的北端,臨基隆河畔建造了日治時期的首座公園-圓山公園 (面積9.8公頃),圓山公園中建有日本皇室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神社。興建的目的是為了恭迎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行啟,雖然圓山公園用了「公園」的名字,卻無公共之實,實際是用來服侍日本皇親貴族,僅是日本殖民統治者獨享的御用花園,日治初期當時一般百姓是不能隨便進入的。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