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華龍山寺  

 

建於清朝及重建於日治時期的台北萬華龍山寺

萬華,舊稱「艋舺」,是台北最早發跡的地方。「艋舺」這個地名,據說源自於台灣原住民獨木舟的發音(Man-Kah)。早期台灣原住民划獨木舟載運土產至渡頭與漢人移民交易,於是漢人以「Man-Kah」來表示番舟聚集之地。「Man-Kah」或譯為「莽葛」、「蟒甲」,後來演變成為「艋舺」地名。這裡原本只是一處小渡頭,後來漸成漢番交易熱絡的小市街,以蕃薯(地瓜)交易為大宗,形成台北的第一條市街雛形。後來大嵙崁溪(大漢溪)逐漸淤塞,原本停泊新莊的船隻改泊艋舺地方,於是艋舺市街逐漸興旺。

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一般稱為萬華龍山寺或簡稱龍山寺,悠久的歷史訴說著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華,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於清朝乾隆3年(西元1738年)主要是由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所興建,並於西元1740年落成,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除了為台北歷史悠久的名寺古蹟之外,也為台北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盛名遠播。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與台北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至台北旅遊的4大觀光熱門勝地。

日治時期,也就是日本大正9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改制,開始設立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日本人於是將艋舺正式更名為「萬華」。台北萬華龍山寺的部份空間,在日治時期曾經被日本殖民政府佔用作為學校以及臨時辦公處所使用。1919年台北萬華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的建築已經因歲月老舊而破損,空間更被充為公用,便與當時的萬華鄉紳進行募款重建的工作,並推舉當時日本殖民政府面前的紅頂商人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隔年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正式展開重建的工程,並特別聘請當時頂尖的木匠師傅負責施工,完成後的萬華龍山寺的隔局,也為今日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樣貌的基礎。經過重建後的萬華龍山寺的大殿在日本昭和20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美軍空襲而全毀,戰後才經過重建並陸續修復完成萬華(艋舺)龍山寺的原貌。

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總面積約為1,800坪,坐北朝南是中國古典的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自中軸由外而內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左右護龍、上有鐘鼓樓,門壁樑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為結合清代、日治時期與光復後綜合表現的寺廟建築藝術。此外,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的傳統中國歇山重簷式的屋頂設計、精雕細琢的牆堵、彩繪壁畫、寺內各式石雕裝飾及色彩瑰麗的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組成的屋頂脊帶和飛簷裝飾,更是臺灣傳統寺廟特有剪粘藝術的精華濃縮。台北萬華龍山寺的建築設計也是傳統台灣寺廟建築的重要里程碑,在台灣建築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代表地位,現列為臺灣國家二級古蹟。台北萬華龍山寺的歷史人文、建築特色經常吸引大批海內外的觀光客,一年中多次舉辦的節慶活動,也讓國外遊客了解台灣特有的民俗文化。而鄰近台北萬華龍山寺的華西街觀光夜市,也提供各式各樣的台灣當地美食,透過美食的連結,使外來的遊客和台灣文化更加的親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