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神社-「開山神社」、「台南神社」和「台灣神社」
「神道」是日本的傳統宗教,「神社」則是祭祀神道的場所。根據日本習俗,一般「日本神社」多建築在環境幽靜、林木茂盛的公園內或其附近,使參拜者感受到「神社」肅穆、神秘的氣氛。日治時期日本人首度將傳統的「日本神社」文化帶進了台灣。在台灣最早出現的「神社」,是1897年建造的台南「開山神社」。
日本人抵台後所興建的第一座「日本神社」-「開山神社」
「開山神社」為日本人抵台之後所興建的第一座「日本神社」,神社的前身是「延平郡王祠」,正確地址位在今日的台南市開山路上。「延平郡王祠」原稱「開山廟」或「開台聖王廟」,是清廷初領台灣時,台南地方鄉紳為了紀念鄭成功開台有功而興建的。到了清朝同治13年(1874年),沈葆楨請建專祠,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於原址擴建,稱為「延平郡王祠」。日本人抵台之後,當時為了籠絡台灣人心,台南縣知事於是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將「延平郡王祠」改建為神社的申請計劃。日本明治30年(1897年)1月13日,正式改「延平郡王祠」為「開山神社」,並且定社格為「縣社」,所有「開山神社」的建築物皆保存「延平郡王祠」的原樣。1904年,「開山神社」開始規定神社內的神職工作人員,並任命平松義雄為「開山神社」宮司,進一步將「延平郡王祠」神道化。
日本殖民政府為了遂行其統治台灣的目的,欲將「延平郡王祠」徹底的神道化。日本大正3年(1914年)8月,「開山神社」進行大規模的「神社」改建工程。根據當時的〈開山會則〉第三條記載:「修繕現存祠宇,以保存莊嚴之原形。建設計以保留原建築為原則,增建必要附屬設施(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以期完備。」改建後的「開山神社」仍留下「正殿」與「偏殿」等中國傳統建築,「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建築物形式。
為了紀念病逝於台南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興建的「日本神社」-「台南神社」
官幣中社「台南神社」建造完成於日本大正12年(1923年),主要座落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市南門町(即今日的「台南地方法院」的正對面的「運動公圓」)。當時為了紀念病逝於台南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本明治34年(1901年)即完成能久親王御遺跡所的興建,日本大正9年(1920年)在日本人合力捐款與台灣總督府捐地的籌備下,「台南神社」費時3年建造完成。到了日本大正14年(1925年),「台南神社」再度正式升格為「官幣中社」,所奉祀的主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當時台北的「台灣神社」相互呼應,象徵台灣一南一北的「守護之神」。「台南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遭到拆除,改建成「台南市立體育館」。
台灣第一座「官幣大社」-「台灣神社」
在台灣所出現的「日本神社」中,比較著名的是現位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原址,以祭祀征討台灣陣亡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興建的「台灣神社」。
「台灣神社」興建於1901年,是台灣第一座「官幣大社」,所供奉的是「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最初,設立「台灣神社的目的是要紀念在治台日軍率兵南進,鎮壓武裝抗日活動中歿亡的能久親王,以告慰北白川宮家族。日治後期,由於戰爭需要,「台灣神社也成為日本政府推行各項政策的一項宣傳工具。
「台灣神社」建在台北的「劍潭山」上,當時由於「劍潭山」土地權屬的問題相當複雜,其中有自清朝以來就極富盛名的「劍潭寺」、大稻埕仕紳的私有土地以及法國領事館租界地等。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展現日本殖民政府強勢的作風,排除困難,將「台灣神社」興建於此。「台灣神社」舉行鎮座祭之時,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機關報《台灣日日新聞報》曾經大篇幅地記載「台灣神社」的相關活動,彰顯兒玉源太郎治理台灣的卓越政績。
「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神社」建造的意義相當的重視,當時凡是日本政要來到台灣,第一要事就是乘車從「台灣總督府」(今日的總統府)到「台灣神社」祭拜。「台灣神社」建築是從日本本地延聘對於社寺建築有專門研究的伊東忠太以及五田五一兩位大師親自設計「台灣神社」的建築配置。也請來日本專門負責社寺建築及皇家建築的傳統工匠「宮大工」木子清敬負責建造。可想而知,日本殖民政府對於作為第一座教化台灣人的「台灣神社」用心的程度。
「台灣神社」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祭祀中心,每逢祭典紀念日(每年的10月28日)就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來此參拜,因為「台灣神社」的興建,也帶動了台北圓山地區的發展。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現在的「兒童育樂中心」的位置,創設了私人動物園,直到1986年,「圓山動物園」遷建台北木柵以後,才和毗鄰的「兒童樂園」合併。1944年,一架日本客機在「松山機場」降落失事而撞上「台灣神社」,並且引發大火,把「台灣神社」全部燒毀,從此「台灣神社」即走入歷史,也象徵日本帝國的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台灣省政府選擇在「台灣神社」原址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並交由台灣旅行社負責經營。1952年,因招待外賓的需求增加,後來將「台灣大飯店」正式改名稱為「圓山大飯店」,該大飯店並持續經營至今,為台灣今日最著名的大飯店之一。
「日本神社」的建造等級區分
「神社」主要依照社格可以分為「官幣社」、「國幣社」以及「府社」、「縣社」、「町社」、「村社」、「無格社」等7種「神社」等級,在舉行祭祀典禮時,「官幣社」是由日本皇室奉獻布帛、金錢、酒食之類的供品,「國幣社」是由日本政府的國庫支付供品,至於「府社」、「縣社」則是由地方政府的經費提供祭祀的所需費用。
「神社」是宣揚日本政教合一,日本精神的一個代表性象徵。根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在亞洲各地,只要有日本帝國軍隊佔領的地方,幾乎就有「日本神社」的建築物。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台灣一共興建有204座各種等級的「神社」建築,在台灣總督府的相關檔案之中,有關台灣地區「神社」的文字記錄和圖片資料可說是相當的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