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淡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 臺北淡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位於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自1919年創立迄今已經滿90年,期間共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3個朝代,仍然維持其高爾夫球場的名稱及用途。

臺北淡水在日治時期有兩個特別著名的名勝場所,一個是現今的臺灣第一級國寶古蹟「淡水紅毛城」。另一個名所則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TCCG,Taiwan Golf Country Club),一般通稱為「淡水球場」或是「淡水老球場」。臺北淡水紅毛城是臺灣現存稀有的古蹟之一,臺北淡水球場則是臺灣第一座的高爾夫球場。

根據相關歷史的考據,清朝末年,原先「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球場」(老淡水高爾夫球場)這片草坪與「滬尾砲台」這個爆發「中法戰爭」的古戰場本來是連成一系的清朝特定用地,主要是作為當時清兵的練兵場。日清「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下清廷割據台灣及澎湖群島後,這片練兵場隨後即被日本帝國駐台陸軍接收,後來又被臺灣總督府看中,而於1919年將土地正式轉為休閒用途使用,最後闢建為高爾夫球場。

1918年,當時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年,同時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的第24年,臺灣總督當時為明古二郎(第7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出身),民政長官則由下村 宏擔任。下村是一文人,與粗野的日本軍人不大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擔任鈴木內閣(向盟軍投降時的日本內閣,故又稱為「和平內閣」)的國務大臣。是年(1918年)春4月,台中新聞社長松岡富雄氏旋菲時學習打高爾夫球並購入若干組高爾夫球桿。他返台後在台北巿「梅屋敷」(日式高級飯店,坐落於現今的行政院西對面,目前作為孫文史蹟紀念館)的大廳招待下村長官與其祕書長石井光次郎(註1),當場表演高爾夫揮桿動作,並贈與兩人高爾夫球桿各一組,此為有關臺灣高爾夫球運動的最早歷史記事。

是年(1918年)梅雨不顯著,連日晴朗,5月18日又是晴天。民政長官公館的主人下村 宏於當日上午邀請石井祕書長,藤野懷務課長,臺灣銀行總裁櫻井欽太郎等三名,在民政長官公館(民政長官官邸坐落於今日台灣總統府與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的中間位置,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民政長官官邸被台北大空襲當時盟車出動的軍機所炸平,今日主要作為台灣總統府右前方的停車坪空間使用)院子裏試打高爾夫球。隔二日,原班人馬4名與另1名剛好來臺灣出差的三井物產公司參事井上信氏赴台北陸軍第一聯隊操兵場(今日的台北巿「青年公園」一帶,南瀕新店溪,當時佔地大約有50公頃,稍呈方形,臺北南飛行場也設於此地,為一日本帝國陸軍軍用飛行場,也為今日「南機場」地名的由來)當時山東半島(原為德國租借地)的德軍早已被日軍所制伏,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因「遠東無戰事」,使得該練兵場內野草茂盛,高達有1公尺長,現場一片荒涼。井上氏係一名高爾夫球高手,當場由他指揮約100名臨時工人,以2小時半的時間進行割草作業並成功完成一N字形球道,當時埋了3個空茶罐為球洞開始進行球賽,堪稱全球高爾夫球界以最快速度完成的球道(可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根據1938年日本人撰寫的「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二十年史」,書中內容有描寫當時的情景云:「白色的高爾夫球宛如一條白絲向藍天裡飛翔去!」

但是在台北陸軍第一聯隊操兵場打高爾夫畢竟不妥當,不久便開始物色理想的高爾夫球場的興建場所;是年8月初的某日,櫻井台銀總裁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的推薦獲知台北淡水滬尾砲台或稱淡水舊砲台的「北門鎖鑰」東邊有一塊前清朝遺留下來的操兵場。於是相偕乘「手車仔」(黃包車的俗稱)前往台北淡水查看,該操兵場裡,除了建有若干兵舍、火藥庫、掩蔽堤(俗稱「城岸」)等前清朝軍事遺蹟之外,只剩下一片曠野;烏啾、紅嘴佳令、雲雀等小鳥應有盡有,鳥啼玲瓏悅耳。烏啾的外貌如小型烏鴉,能驅逐猛禽「鳶」,導致間接地保護農家的家禽,為當地農民的良友。因而清理附近的農友們稱這塊操兵場為「烏嗽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為「砲台埔」;該地乃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視野瞭望廣闊,淡水河口的絕景皆在其視野之內。由臺灣海峽吹來的涼風颯颯拂面,相思林濃蔭蔽天,蟬鳴喧嚷,時值「大暑」季節,然而塵暑盡消。

櫻井台銀總裁返台北後向下村長官建議將地理環境絕佳的這塊滬尾砲台操兵場訂為高爾夫球場地。而後不久即向當時的地主(日本帝國陸軍)辦理借用手續後,立刻應用數10名工人開工整地。是年10月底完成6週球道及歇息屋一座。翌年(1919年)6月1日(禮拜六)臺北淡水球埔正式舉行高爾夫球場的開幕典禮,上午9時許臺北淡水車站首次出現設有旋轉式皮革沙發椅的豪華瞭望車(也稱為「一等車」),各界名士冠蓋雲集,門庭若巿。下村等10餘名總督府顯要一行由「一等車」魚貫下車後,改乘海關的汽艇「千鳥丸」。其餘約30名高爾夫會員由「二等車」下車後,改乘「手車仔」前往臺北淡水球埔。中午由下村長官打一支開場球,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就此正式營運。

「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球場」(老淡水高爾夫球場)位於人文薈萃的臺北淡水,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等歷史文物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老淡水球場」自日治時期的1919年成立以來,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老淡水球場」除了擁有過去球場的設計風格之外,同時也慢慢跟隨新球場的標準前進。「老淡水球場」不僅是臺灣高爾夫運動的最初發源地,同時也是許多高壇名將的成長搖籃,歷屆在此球場舉行各項國內外高爾夫球賽事,也是現場觀眾最踴躍參與的一座臺灣歷史性的高爾夫球場。

「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球場」(老淡水高爾夫球場)位於球道盡頭的果嶺,面對著臺北淡水河的出海口以及對岸的觀音山,如果在天氣晴朗的下午由後9洞出發,將球開到這一洞球道上之後,準備進攻的將是以臺北觀音山夕照為背景的果嶺。漫步在陽光斜照有如黃金的球道上,欣賞著彩霞滿天的臺北淡水夕照,腳步不知不覺間也會跟著放慢起來。這個5桿洞不儘擁有優越的球場景觀,同時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在狹小的果嶺盡頭就是寬闊的河口,優美的景觀與技巧的考驗,使得「老淡水球場」成為臺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高爾夫球場。

 

註1:石井光次郎,1888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久留米,柔道三段。民國初年,曾由基隆護衛國父孫中山先生及胡漢民、戴天仇隨員乘輪船安全的抵達日本神戶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當時日本豈內閣的副總理,歷任眾議院長,日本高爾夫協會會長,日本體育協會長等。享年94歲。


綜合參考資料來源: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石井光次郎著「回想八十八年」第202頁之「臺灣高爾夫之濫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