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總督府垃圾收集系統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廳舍的設計採用的先進建築設備系統

乙未戰爭尾聲,在台政權大致穩固底定的日本人初期將臨時總督府設在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內,一直到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執政的時候,才開始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劃。台灣總督府於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1915年6月整體建築物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再經過幾年的工程施工後,終於在1919年(日本大正8年)3月正式竣工,當時的建築總工程費高達281萬日圓。隨後,這棟當時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就一直是台灣總督統治台灣的代表性雄偉地標。台灣總督府廳舍的外觀主要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部敷貼紅色面磚,並以洗石子水平飾帶作裝飾,紅白交襯出一種華麗、活潑的高貴氣息,稍減了建築物整體外觀的僵硬呆板。

台灣總督府在台灣日治時期啟用時,主要作為台灣總督的平時辦公廳舍使用,建築風格採用西洋「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建築設計,台灣總督府廳舍(今日的總統府)建築物樓高為5層,其中央塔樓高度約為60公尺左右,是日治時期當時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此外,台灣總督府廳舍的建築主體平面呈現「日」字型。正面寬度約140公尺、側面寬度約85公尺,整體總佔地約為2,100坪,建築物的中央塔、角塔及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的主出入口設計,混合成令人震撼的建築視覺效果。而整棟台灣總督府廳舍建築物中充滿了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的配置,反映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極欲追仿西方帝國強權的趨向。尤其是從台灣總督府廳舍正面聳立的中央高塔建築來看,其權威集中和居高臨下的意象更是不言可喻,堪稱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台灣總督府廳舍建造過程所使用的木材,及室內粉刷層需要的生石灰等材料,都是採用台灣本地生產的建材為主,而紅色面磚及主體構造的水泥等建材,則採用日本內地或是外國進口的材料為主。台灣總督府廳舍的設計,同時採用了許多日治當時尚屬於先進的建築設備系統,例如電力、電信、昇降機、垃圾收集系統、鍋爐熱水系統等------設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總督府廳舍建築群由於其為當時台灣的政治權力中樞,自然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攻擊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本帝國軍方將台灣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衛,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的台北大空襲期間,遭到美軍派出的軍機轟炸命中,並導致台灣總督府廳舍的部分建築物嚴重受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7年台灣省政府開始著手修復台灣總督府廳舍,修復後外觀與原貌與舊台灣總督府廳舍略有不同。隨著1949年國民政府遷往台北,台灣總督府廳舍建築物又成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府,1950年正式定為總統府所在地,1998年7月,台灣內政部公告總統府為歷史性的國定古蹟。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