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撫慰日治時期因公殉職的亡靈而建造的圓山水神社
「圓山水神社」位於台北劍潭捷運站附近,在這個景點所在地旁邊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在日治時期所建造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當地地形的特性,沿續台北天母的供水系統而來,當陽明湧泉等數個水源在此地匯集後,即分送至台北天母(即水源經由草山走水管路下山至天母),再沿著台北市中山北路一路輸送至日治時期所建造的「圓山貯水池」(目前已不再使用,且已被台北市政府列為「草山水道」的歷史遺跡之一),也就是現在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所在地,再沿著「明治橋」(舊中山橋)的水管橋,跨越基隆河,將水直接運往台北市區。
回顧台北市現代化的自來水供水系統,最早是從日治時期的1907年(日本明治40年)開始動工興建,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台北公館附近設置了「台北水源地唧筒室」,並且利用引擎動力的抽水機,抽取公館附近新店溪的溪水,完成了「台北水道」工程,當時每日總共可以供應2萬噸的公共用水,提供台北市12萬人口使用。到了1920年代,台北市的人口已經突破20萬人,公共用水的提供陸續發生嚴重不足的情形。於是台灣總督府開始另覓水源地,最後在台北大屯山南麓的竹子湖及紗帽山附近發現了豐沛的湧泉,於是開始規劃興建「草山水道系統」,並且於1928年4月正式動工,將台北草山(今日的陽明山)上的湧泉輸送下山。
「草山水道系統」的建造歷史,根據日治時期台北市相關的文獻記載,主要建於1928年到1932年期間(日本昭和3年到日本昭和7年),是日治時期當時台北市內繼「新店觀音山系統」(建於1907年)之後,所興建的第二套自來水系統工程。「草山水道系統」的整體水利工程,主要的建造目的是從高度接近海拔600多公尺的台北大屯山上將水輸送至台北市平地,工程途中須克服當地許多地形的阻礙,工程困難度遠甚於當年公館的「台北水道」工程,也因為「草山水道系統」工程的施工困難,因此在施工過程,造成許多的工程人員傷亡。
「圓山水神社」正式設立的年代,則稍晚於台北「草山水道系統」中的「圓山貯水池」正式啟用的7年後 (日本昭和13年,1938年)。因為日本殖民政府當年建造「圓山貯水池」時,工程的施工並不順遂,曾有若干工程人員因公而殉職。日治時期的水公司員工於是特別捐款興建了此座水神社,一方面祭拜神明,藉以祈求往後工程作業的平安,另一方面則是撫慰當時因公殉職的員工亡靈。「圓山水神社」雖然只是一座小神社,除了代表神域區分的「鳥居」遺跡目前已經消失之外,傳統「日本神社」的格局可說是相當的完整,從「參道」進入至神社,上下共分三層,「參道」入口旁邊有「手水缽」(也稱為「手水舍」或是「淨手池」),石階旁左右各有一座「石燈籠」,由日治當時水道課的同仁所捐獻。再拾階而上,至第二層平台,入口立有一對「狛犬」(日本神社的守護神獸,也稱為「高麗犬」或是「唐獅子」),由日治當時的日本商社行號所捐獻。
「圓山水神社」的所在地,依實際正名應該為「圓山活水頭」。其中「圓山貯水池」興建於70多年前,為台北最早的貯水池。「圓山水神社」也歷經了70年以上歲月,見證了台灣自來水事業的發展。「圓山水神社」除了日治時期當時所祭拜的日本「水仙尊王」江田氏的神像目前已不存在之外,「石燈籠」、「狛犬」(在日本也稱為「高麗犬」或是「唐獅子」)、「手水舍」等日治時期的古蹟都依然完好無缺。「圓山水神社」後來經近代台北市自來水公司重新修整後,改為祭祀中國水神大禹,「圓山水神社」的「神殿」(本殿)部份也變更為中國式的簡陋建築物,但沒有任何神像與題字,跟「圓山水神社」周邊的日治時期古蹟景物相襯,特別顯得突兀。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