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00123.jpg 

Photo by eairforce

臺灣最具規模的日本池泉式庭園-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內的日式庭園

臺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官邸」,是專門提供臺灣總督居住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至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為止,總共有16位臺灣總督曾經居住於此。臺灣總督官邸於明治32年(1899年)4月起造,明治34年(1901年)9月完工,這段時期所建造的臺灣總督官邸稱為第一代臺灣總督官邸,主要是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負責設計建造。臺灣總督官邸的原始建築樣式與構造特色主要是依照當時文藝復興樣式設計而成,屬磚與石材混用的兩層樓建築,二樓的樑皆使用鐵材,並用混凝土(Concrete)充填其間。樓上樓下室內均為拼花木地板,外廊道及一樓中央大廣間敷設英國製磁磚,屋頂敷設石板,庭園採用純粹日本式風格,假山水池極為雅致。附屬建築物除石造之門衛所(守衛室)外,御者馬丁宿舍、馬廄等皆為木造建築。

明治44年(1911年)年臺灣總督官邸原先的木造建材開始因台灣氣候濕熱而遭受白蟻侵蝕,加上日本皇族來台時的隨行人員眾多,臺灣總督官邸的空間無法完全容納,也因為第一代臺灣總督官邸的空間不敷使用,於是進行後續的改建工程,完工後稱為第二代臺灣總督官邸,整體臺灣總督官邸的改建工程主要是由時任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負責,為了改善原先木質屋架與樓板被白蟻侵蝕的問題,第二代臺灣總督官邸大幅度的更動樓板與屋架結構,並將原本的木質屋架,換成當時罕見的鋼骨材質。在建築物的外觀上,森山松之助特別將臺灣總督官邸的屋頂改成19世紀法國建築相當流行的「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複折式屋頂),陽台立柱也由單柱換為雙柱設計,並引入了希臘山牆(pediment)、羅馬列柱(Rome column)和仿巴洛克風格的華麗雕飾,以強調第二代臺灣總督官邸整體建築的氣派。改建以後的臺灣總督官邸可說是日治時期當時台灣建築技術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稱為台灣最典雅的巴洛克式經典住宅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正式接管台灣,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再次見證了台灣近代史的發展。1952年4月28日,臺灣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就是當年中日和約簽訂的地點,日本在這裡宣佈正式放棄臺灣和澎湖的主權。臺灣總督官邸也曾經短暫成為臺灣省主席官邸,1950年改由總統府接收,並將其正式命名為台北賓館,後再改由臺灣外交部負責管理使用迄今。2002年台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展開修復工作,於2006年5月竣工,並定期開放給一般社會大眾參觀。

1899年開始策劃臺灣總督官邸的建設,主要是由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同一時期也開始動工建設位於臺北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以及拆除清朝臺北城牆與臺北大天后宮,開闢通往臺灣神社的敕使道路(中山北路)。當初拆除的臺北城牆石的一部份即作為臺灣總督官邸的地基礎石建築用材,1900年遭拆毀的臺北大天后宮的歷史文物則取而作為裝飾臺灣總督官邸內部的日式庭園之用。例如臺灣總督官邸後側庭園露台兩側造型可愛的一對石獅子,原本是置放在臺北大天后宮的大門前,日式庭園中的小橋部份,也是原臺北大天后宮的抱鼓石,甚至曾經一度懸在臺北城北門的門匾「巖疆鎖鑰」,是清朝強調臺灣位居國防樞紐的重要宣示物,也在兒玉源太郎總督興建臺灣總督官邸時,被刻意搬到日式庭園來,成為八角亭的礎石(「巖疆鎖鑰」門匾,目前已經物歸原位)。臺灣總督官邸落成於明治34年(1901年)9月26日,其空間基本上是以十字形過渡空間設計,並分隔為東西二翼及南北兩側,再加上一、二樓的區別,使每層樓、每翼、每側都配置著不同機能的空間用途。

臺灣總督官邸在最初設計的新建計畫中,便以同時具備臺灣總督及其家眷起居、臺灣總督平日行政辦公及接待賓客社交等三種機能,來構成完整的臺灣總督官邸。其中迎賓的功能甚至在臺灣總督官邸尚未完工之前,就已經被賦予,當時趕在明治34年(1901年)9月26日落成,主要是為了接待10月來台參加臺灣神社落成大祭典的北白川宮妃,供其停留期間宿泊之用。往後因為臺灣總督官邸地位崇高及空間機能完備,更多次作為招待日本皇室貴族來台的迎賓館使用。後來臺灣總督官邸在興建10幾年以後因為使用空間不敷使用,且原本木製的屋頂已經遭到白蟻侵蝕、腐壞,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一直到1913年3月31日才改建完成。

改建後的臺灣總督官邸也曾經是日本裕仁皇太子下榻的皇族接待所,當年為了接待裕仁皇太子來台,臺灣總督府官方特別再次局部整修臺灣總督官邸,這次的整修工程除了新增網球場及將原來的馬廄改為汽車停車庫之外,另外也重新鋪設地毯、更新電熱水器和增加照明設備,並在臺灣總督官邸內新闢一間「御用品消毒所」,專門消毒裕仁皇太子所使用的各項用品。位於臺灣總督官邸2樓的巴洛克式的挑高房間,就曾經是日本裕仁皇太子住過的起居室。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日本昭和天皇)來臺行啟,除了參觀台灣各地的建設之外,也利用臺灣總督官邸來宴請各地仕紳及舉辦表演活動等。而當時裕仁皇太子接見士紳的重要地點,就在其2樓起居室一旁的大客廳,客廳空間設計有仿照英式的壁爐,另外還有貼著精緻的銅板轉印瓷磚,從日治時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臺灣總督官邸的主要空間設計特色是四向皆設計有陽台,尤其官邸北側配置有日本式庭園,一樓中央「廣間」與北側的會議室、客室皆可由落地門通往接連庭園的陽台,大食堂更有直通庭園的階梯,將接待與社交的生活再延伸到北側廣大的戶外空間。臺灣總督官邸建築在新建初期,便設計有日本式庭園與建築空間相互搭配,因為臺灣總督官邸主要採用一、二樓四向皆設陽台的殖民地樣式,所以可以從各房間走出陽台眺望四周的景色,使室內空間得到延伸,由一樓北側陽台更設有階梯,可通往後側由假山水池配置而成的雅致日式庭園。

臺灣總督官邸的後庭院為台灣最早和最具規模的日式池泉式(又稱築山式)庭園,其講究「四相神獸」格局,並仿古代蓬萊仙島的傳說,鑿出一口大水池,日本式的庭園中佈置有小橋、山丘,以及西式涼亭,小橋流水別具幽趣,園中植栽種類甚多,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池中還有黑天鵝悠遊其中。另外在臺灣總督官邸的西側,還建有一座和館,是日治時期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所增建的日式木造平房,主要作為當時總督平日的居所,屋內以木造廊道與主樓相連,在居室內,便可坐賞日式庭園的優美風景。

臺灣總督官邸的後庭院日本和風式庭園,以心字池為中心,周遭配置有涼亭、石橋及植栽、草皮。日治時期的日式庭園主要作為接待貴族、政要及邀約文人雅士賞玩、吟詩的場所,遇到重要時節更時常用於舉辦園遊會。由於當時興建臺灣總督官邸時花費過大,以致日式庭園部份並無多餘的費用購樹植栽,所以臺灣總督府特地從臺北北投溫泉區上游的陸軍衛戍醫院敷地,移植了近千株的樹木,其中多數是相思樹。另外又把靠近當時臺北古亭庄別邸南菜園旁,兒玉源太郎總督所喜愛的兩株大榕樹,分枝移植入臺灣總督官邸日式庭園內;但是由於缺乏搬運費,曾經還借調獄中囚犯勞役來搬運,途中遇有電線阻擾,便叫通信局將電線暫時剪掉,以利通行,好將榕樹移入臺灣總督官邸的日式庭園內。

臺灣總督官邸的後院植栽主要配合日本池泉迴遊式庭園的設計風格,除了廣植兼具日本庭園之美、層次感及歷史感的植株之外,更導入臺灣本土原生樹種中的紅葉類、落葉類、小喬木及灌本,落葉開芯及低矮喬、灌木的園林配置原則,基本上都是用來造在原有綠意盎然的明覘林地。另外心字池、池岸洲濱、石組、塊石、護岸石、土橋、草橋、石橋的配置也是極佳的日式庭園組合元素。日式庭園的步道更是依水池周邊、假山、石橋、石組、枯瀧、流水、亭廊的動線來作分佈,再加以「保存飛石、渡石」的原則與細石步道結合,充分表現傳統日式古庭園的獨特風貌。


註1:車寄是日本建築空間的常用語,即指建築物入口處有出挑陽台、露台或雨遮的部份。通常車寄都可以停靠車子,以方便使用者進出入口時免於日曬雨淋。

註2: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1998年由主管機關內政部正式指定為國定古蹟,然後依循相關規定完成調查研究等基礎資料的收集與建立,並於2002年針對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建築物進行大規模的解體與修復工程,整個古蹟修復工程於2006年5月竣工。

註3:森山松之助的建築代表作品:臺灣日治時期的官式建築,有許多都是出自森山松之助的設計,其中包括臺灣總督府改圖(1919,總統府)、專賣局(1922,今菸酒公賣局)、臺北州廳(1915,今監察院)、臺中州廳(1913,舊臺中市政府)、臺南州廳(1916,今臺灣文學館)。

註4:行啟:所謂「行啟」,依照日本皇室的稱謂,是指皇太子或皇后出巡、訪問或旅行,若是日本天皇出巡則叫做「行幸」。大正12年(1923年)4月,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巡視,是日治時期當時臺灣的一大盛事。

註5:台北府城:1875年清朝正式於臺北建府,當初的台北府城下轄宜蘭縣、基隆廳、淡水縣和新竹縣等行政區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