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著名歷史建築和文物 (120)
- Dec 15 Thu 2011 16:08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 臺北淡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Dec 13 Tue 2011 04:41
日治時期全台第一個官辦日本移民村-花蓮吉野村
日治時期全台第一個官辦日本移民村-花蓮吉野村
今日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的吉安鄉吉安村在日治時期的村名稱為「吉野村」,是當時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居住據點。花蓮吉野村曾經是全台灣第一個日本殖民政府官辦的移民村,當時花蓮吉野村的設置背景與1908年「七腳川事件」有關。花蓮吉安鄉早期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聚居的地方,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為移民村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抗爭,最後阿美族人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花蓮鯉魚潭或台東。
- Dec 11 Sun 2011 19:44
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台北高等商業學校)
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台北高等商業學校)
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當局為了培育臺灣的實業專門人才,因此成立了商業方面的專門學校。1919年4月,臺灣總督府同時成立了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與臺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專收日籍學生,主要的研究項目以臺灣、南洋經濟為主。至1926年8月,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改名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則改名為台南高等商業學校。
- Dec 11 Sun 2011 17:20
日本境外唯一獲得完整保留的日本神社建築-桃園神社
日本境外唯一獲得完整保留的日本神社建築-桃園神社
日本人對於神社設有社格制度,每一座神社都有一定的地位,日本人將神社的地位稱作是神社的「社格」,其中國家經營的神社稱作「官社」,其餘的則稱作是「諸社」。官社中則分為「官幣大社」、「官幣中社」、「官幣小社」、「國幣大社」、「國幣中社」、「國幣小社」6種。而諸社則分為「府社」、「蕃社」、「縣社」、「鄉社」、「村社」6種。其餘的神社則稱為「無格社」。1873年增加了紀念歷史上功臣的「別格官幣社」。重要行政單位所在地的神社,其地位「社格」通常較高,也較受重視。以台灣而言,神社社格最高的是位於台北圓山的「台灣神社」,社格是「國幣大社」。往後各地所興建的神社大體都是以「台灣神社」為藍本而興建。
- Dec 10 Sat 2011 18:06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築物的本體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外觀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當時是日本憲兵隊的分隊所。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並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在中正二分局遷離之後,該建築物正式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最後經由『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的展演空間,一般稱為「牯嶺街小劇場」。
- Dec 10 Sat 2011 17:44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建造武德殿的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建造武德殿的歷史沿革
「武德殿」一詞最早是源自於日本平安時代時的大內裏裡面的殿舍之一,主要是作為觀賞賽馬等等活動時使用的場所。「武德殿」其位在大內裏的西邊,可穿過右近衛府、右兵衛府之間而望見殷富門。而在「武德殿」的東邊,則有馬場、宴之松原等場所。
- Dec 10 Sat 2011 17:24
舊台南地方法院為日治時期台灣的三大代表性建築之一
舊台南地方法院為日治時期台灣的三大代表性建築之一
1895年日本因日清「甲午戰爭」中大勝,在隨後的日清「馬關條約」簽訂下占領臺灣,日本殖民政府開始著手將當時西方的司法制度正式引進臺灣。不久因臺灣各地的抗日活動有愈演愈烈之勢,日本殖民政府於是對臺灣全島施行軍政至1896年3月31日為止。在施行軍政期間,臺灣總督府曾於1895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依據該命令,臺灣除設置臺灣總督府法院之外,另外在臺灣各地還設有11個支部,臺灣總督府法院台南支部是其中之一,此即今日的舊臺南地方法院的前身。
- Dec 07 Wed 2011 21:09
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 / 真理大學(Aletheia University)
- Dec 07 Wed 2011 20:53
臺灣最南端的燈塔-墾丁鵝鑾鼻燈塔
臺灣最南端的燈塔-墾丁鵝鑾鼻燈塔
「墾丁」一詞,本義為「開墾的壯丁」,其地名源自於清朝領台時期的光緒三年(1877年)官方設置招墾局,成功募得粵籍客家人在此搭寮墾荒,故得名為墾丁寮。《恆春縣志》也曾經記載墾丁庄為「客番雜居」(客家人與原住民雜居)的村落;另外也有在清朝同治年間開墾之另一說法,墾丁寮舊址位在大尖石山山麓,本只是個小地名,今日一般指墾丁路夜市(仍在大尖石山下)。由於後來「墾丁」成為國家公園名,所以一般也泛指整個恆春半島觀光地區。「鵝鑾」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的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突鼻,故稱「鵝鑾鼻」。
- Dec 06 Tue 2011 16:16
台北大稻埕碼頭的歷史沿革
台北大稻埕碼頭的歷史沿革
台北「大稻埕」原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聚集生活居住地「圭母卒社」,清朝康熙48年(1709年),當時在台居民陳賴章向清朝政府申請了官方開墾請求,正式的開拓大加臘堡地區,當時開墾範圍也包括了大稻埕一帶,漢人陸續進入這裡開墾,開始了農業耕種的生活,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很大的曬穀場,提供這裡的開墾居民使用,因此就將這裡稱為「大稻埕」。後來又因為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紛紛移至大稻埕定居,並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工程,今日「大稻埕碼頭」的正確位置根據考證是位於台北市淡水河畔五號水門周圍附近,大約是台北市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大稻埕地區早期的發展歷史,自始至終都與碼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前的人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水河,而稱大稻埕為稻江。
- Dec 06 Tue 2011 14:53
日治時期合併育嬰堂、養育院、同善堂、回春院、保嬰局而成立的台北仁濟院
- Jun 15 Mon 2009 10:53
台北艋舺(萬華)剝皮寮老街
- Dec 29 Sat 2007 16:01
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 Dec 27 Thu 2007 00:05
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台北州廳舍
- Dec 25 Tue 2007 18:33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 臺北淡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Dec 23 Sun 2007 18:09
日治時期的新台北鐵道工場-台鐵台北機廠
- Dec 21 Fri 2007 05:42
前身為日治時期士林園藝試驗支所的蔣介石士林官邸
- Dec 13 Thu 2007 23:31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帝國在台灣的受降地-台北公會堂
- Dec 13 Thu 2007 22:24
芝山岩的典故及名勝古蹟芝山岩惠濟宮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