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忠烈祠」的前身-日治時期的淡水神社

位於台北縣淡水的「臺北縣忠烈祠」,古木參天,綠意盎然,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日本1895年佔領台灣以後,大力推動皇民化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大量興建日本傳統色彩濃厚的神社,藉以教化台灣人的精神信仰,昭和10年(1935年)淡水郡守發起「淡水神社造營鎮座奉贊會」,欲替淡水神社建設新的房舍,昭和14年(1939年)坐落於油車口的淡水神社正式完工,之後淡水神社更成為戰爭時期淡水地區國家神道的精神重心。昔日淡水神社前有成排的松樹,為日治時期淡水八景之一的「松濤落日」,當時台北淡水各機關學校也會定時的到淡水神社來參拜。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世今生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築物的本體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外觀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當時是日本憲兵隊的分隊所。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並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在中正二分局遷離之後,該建築物正式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最後經由『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的展演空間,一般稱為「牯嶺街小劇場」。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來水博物館的原建築為日治時期的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台灣早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即於臺北北門街(今日的衡陽路)、石坊街(今日的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全日本第一高峰的新高山-玉山

玉山是臺灣布農族原住民的聖山,鄒族語稱其為Pattonkan(音譯漢字八通關)。另外,居住於玉山下的另外一支原住民民族鄒族,則稱呼玉山為Panguno Rakaso,兩者皆是指「石英山」的意思,蓋因冬季時山頭積雪反光,狀似石英玻璃般閃爍之故。而在清康熙年間編篆的《台灣府志》中,也有記述:「玉山,在鳳山縣。山甚高,皆雲霧罩於其上,時或天氣光霽,遙望皆白石,因名為玉山。」,可見玉山作為漢名,在清朝已開始流通。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合併育嬰堂、養育院、同善堂、回春院、保嬰局而成立的台北仁濟院

台北仁濟院舊舍院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民營日本清酒廠「芳釀社」到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位於台北忠孝東路與八德路交叉口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附近範圍,早在將近120年以前,清朝時代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鐵路,從基隆通往台北大稻埕的時候,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這一帶當時叫作三板橋庄大竹圍,後來日治中期全台地名改正,大竹圍這一帶就成了樺山町,取名樺山町主要用來紀念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那個以鐵路負責載送貨物運輸的時代,樺山町的地位可說是非常重要。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鐵道飯店遺址-新光三越百貨台北站前店

臺灣鐵道ホテル(臺灣鐵道飯店)除了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家西式大飯店,也是台灣建築史上的無價瑰寶,其優雅的身影與奢華的服務更是台灣日治時期向世界宣告自己終於「脫亞入歐」,正式邁入「文明開化」新時代的最佳證明。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合中國、日本、西洋建築特色的日治時期艋舺私人宅第建築-萬華林宅

艋舺是萬華的舊稱,日治時期,因艋舺如果以台語發音(Monga,Bangka),則與日語「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而易名為「萬華」,今日台灣本省人猶稱其為「艋舺」。「艋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的意思,因昔日其為港口,多見獨木舟。「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治時期,更與當時的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台灣三大重要城市之一,自古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台北市萬華區的前身是龍山區和雙園區,在1990年台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正式將台北市龍山區、雙園區大部份地區及城中區小部份地區合併成為萬華區。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山大飯店的前身-臺灣神社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永遠割讓與日本。同年5月,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首先率軍登陸台灣北部的澳底,並沿著三貂角、基隆,成功地入主台北城,從此台灣正式地進入了歷史中的日治時期。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北最大的運動場-圓山運動場(中山足球場)

圓山公園是台北市第一座大型公園,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不過際遇較為滄桑。1923年 (大正12年),台灣總督府為歡迎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巡視,在圓山公園旁建造了一座面積二萬三千坪的「圓山運動場」,可容納觀眾2000人,是當時台北市面積最大的運動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來在國共內戰及美蘇冷戰期間,圓山運動場成了美軍顧問團的倉庫用地,當時堆放著各種援台物質。直到美軍撤出台灣後,才改建成為今日的「中山足球場」。

文章標籤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