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艋舺剝皮寮老街  

台北艋舺剝皮寮老街

自清代開始,台北艋舺一帶就是港口的集散地,且由於位在艋舺東南角,掌管艋舺地區與古亭、景美等地的進出口,成為重要交通阨口,所以當時鄰近被稱作福地寮街的剝皮寮老街,就成了軍隊守備署、貨物進出孔道,發展盛極一時,留下清代、日據時代及台灣光復時期等風貌的建築特色。

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與廣州街間的一個區塊,迄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全長一百五十公尺的長度,包含了33個使用單元,該區的建築物多半是一樓半至二樓高度,空間配置上主要呈現狹長空間的中國古建築風味。

剝皮寮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很繁榮了,但原有的街道寬僅三公尺,過於狹窄,因此日本人後來開闢了現在的廣州街,而剝皮寮老街就變為後巷;而臨廣州街的店舖建築物外貌,以當時日本殖民政府流行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為主,並且改為前後店面的樣子。

剝皮寮的地名由來,眾說紛紜,從清代的福皮寮、福地寮街,日治時期叫做北皮寮 (北皮很像台語的剝皮發音),台灣光復以後就叫做剝皮寮。雖然沒有一致的定論,但根據大多數的說法,基本上都跟剝樹皮與獸皮有關。

根據萬華地方耆老所述,剝皮寮地名源自清朝時期,杉木皆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因曾是商業熱絡的市街,因而興建了不少精緻的洋樓房屋,此區約於1850年代形成街廓,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時的樣貌。剝皮寮因為是台北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地名,在清朝時期又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主道。日治時期曾經被劃定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且禁止增建,因此至今尚留有許多當時保留下來清代街廓的歷史建築原貌。1988年時隨著台北市政府進行土地徵收作業,繼而進行老街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才形成今日的剝皮寮老街歷史街區現貌。

因為種種的機緣,有幸能夠在台北市,有一塊這麼有歷史意義的老街得以保留,以往在台北市想要逛逛老街的話,就得往三峽、深坑、大溪---等方向移動,現在在台北市內就有一條剝皮寮老街可以讓人回味清代、日治、民國三個不同時代的歷史人文風情。

由於剝皮寮老街是屬於台北市政府的資產,不以商業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博物館的經營型態呈現,而且常常舉辦各種不同主題的特展;喜歡老建築的人,可以漫步在剝皮寮老街的街區內享受那種懷舊的氛圍,喜歡歷史文化的人,可以參觀各種特展。走一趟艋舺,來一段剝皮寮老街的深度文化之旅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