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遺址  

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及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

1895年大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並簽訂「馬關條約」,約中載明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與日本,自此台灣進入了另一個時代,成為日本自1867年明治維新以來的全球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自1895年5月29日至10月21日期間,因為接收問題而發生近代台灣史上一場重大的戰爭(乙未戰爭),為此,日本派遣軍隊以武力的方式接收台灣,隨著軍隊進行救護活動的日本赤十字社,也開始在台灣進行相關的醫療救護活動。

日本赤十字社在日軍進入台北城後不久即設立「日本赤十字社台北委員部」,進行社員招募的活動,以便在台灣推廣赤十字事業,此也為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的濫觴。另一方面,台灣支部之下所設置的相關組織,例如:1899年由村上須摩子倡議設立的「日本赤十字社篤志看護婦人會臺北支會」、1904年興工建築,1905年正式開院的「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及1930年代後的「少年赤十字團」等,對於協助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擴張赤十字事業,皆有相當程度的助益,其範圍包括救護人員之訓練、肺結核之防治、兒童保健、免費巡迴診療、為國家「奉仕」精神之涵養及軍事救援活動之協助等方面的貢獻。
  
台灣曾被治台初期的日本人喻為「鬼界之島」,此言無 疑是說「台灣疫病流行的可怕」。日治時期面對疫病肆虐、衛生環境極差的台灣,一方面著手改善環境衛生 ,另一方面則致力於撲滅並預防傳染病。防疫的要點在於傳染病的防治和檢疫的設施及執行;島內病院相繼設立為圍堵島外疫病傳入,海港檢疫等法規先後頒行。

1896年,台灣總督府以律令第八號公佈「台灣傳染病預防規則」,其第一條規定所稱傳染病為以下八種:(1)、霍亂,(2)、鼠疫,(3)、痢疾,(4)、天花,(5)、斑疹傷寒,(6)、傷寒,(7)、白喉,(8)、猩紅熱。1899年10月「台灣地方病及傳染病調查委員會 成立」,同年11月25日訂定機構規程。此後有關台灣的各種疾病,都有詳細調查紀錄和研究報告,留下不少可貴的資料。

日治時期,每年瘧疾死亡人數之統計,少則數千,多則超過萬人。 台灣人民的死亡原因,在1911年之前,以瘧疾排居首位。1915年,當時全台灣人口數為3319300人,因瘧疾死亡者達13350人,死亡率達每萬人口為40.2,足見此疫之可怕。

日本赤十字社(紅十字會)於1899年11月26日正式設台灣支部(台灣分會)在台北巿。支部長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兼任,支部副長則由醫學校校長山口秀高擔任。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為長期在台經營此濟世公益事業,採行與台灣總督府合作的方式興建醫院,醫院建築由日本赤十字社負責興建,營運委任台灣總督府辦理。

原先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舊址就是日治時期的「日本赤十字會台灣支部」辦公室,其中並有部分場地與台大醫學院現址成立「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簡稱日赤醫院。

「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簡稱「日赤醫院」)於1904年2月開始動工,與醫學專門學校併建,1905年2月在日俄戰爭方殷下於東門外竣工,7月舉行啟用典禮。日赤醫院除了是慈善醫療事業外,最重要是提供醫學校學生臨床實習和臨床教學之用。

日治時期當時醫學校學生實習醫院有台北醫院及赤十字台灣支部醫院二所,不過,有優越感的日本患者不願給台灣醫學生實習,因此,在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極力爭取下,才開設日赤醫院。也就是說不願給台灣醫學生實習看病的日本人就到現在台大醫院舊院區的台北醫院就醫,其他的則在日赤醫院就醫。但是台灣醫學生並不能在台北醫院內實習,師生都需步行到萬華的台北仁濟醫院與附近的收容所實習;一直到日赤醫院完工後,才免去步行之苦。因此,就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看來,日赤醫院才是真正台灣人所唸的醫學校的實習醫院,在台灣醫學教育傳承中具有關鍵樞鈕的地位。

1936年3月28日, 「日赤醫院」建築物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加以收購,從東門町(今中山南路與仁愛路交叉處 )遷移「泉町」(今台北市鄭州路)。泉町「日赤醫院」於1939年動工,二年後竣工。正是日本於年底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的那一年(1941年)。醫院占地面積6863坪,病房建築有2175.85坪,總工程費達993643圓 ,是「太平洋戰爭」期間主要的新建築物,台灣人慣稱此醫院為「赤十字醫院」。


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及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大事紀要:

明治28年臺北赤十字社病院成立,日本赤十字社派救護員來臺從事傷患救護工作,之後臺灣人陸續加入,此也為日本在台灣開辦赤十字社的開始。

日本明治32年日本赤十字社在台組織篤志看護婦人會臺北支會。

日本明治35年日本赤十字社正式在臺北設立臺灣支部。

日本明治37年在臺北東門町(台北市中山南路)設立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不久改名為臺北赤十字社病院。臺北赤十字社病院隸屬於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慈善醫療事業,戰時擔任軍隊傷病救護,平時從事一般民眾醫療,並提供醫學校學生臨床實習。

日本昭和13年臺北赤十字社病院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所併,並由醫學部預算中移撥經費在臺北泉町(今台北市鄭州路中興醫院院址)興建新病院。

日本昭和16年完工之後仍稱為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
 
日本昭和18年改為臺北赤十字病院,臺北赤十字社病院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曾受到戰爭破壞,是日治時期保存最完整的醫院,臺北赤十字社病院即今中興醫院的前身。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

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之研究(1895-194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