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殿(神殿)  

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基本元素(1)-本殿(神殿)

日本神社是日本宗教-神道的代表性建築物,神道與神社的關係正如同佛教與寺廟,基督教與教堂一樣。日本神社是指人間之上(天上)的神,當祂結束神的身份後,「擬人化」的下凡來,所居住的場所一般稱為「神殿」。在日本神社的發展過程中,原始時期最初是表現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意。到了彌生時期才有真正崇拜的祭祀對象,大多為祖先以及五穀之神。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將神道視為國家宗教,日本天皇則為天神指派到人間的管理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道再度恢復獨立,並分為13流派。

神社建築主要是指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樣式。一般包括安置神位的本殿,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放置祭品的幣殿;其他的日本神社必要配置還包括有高麗犬(狛犬)、石燈籠、手水舍、鳥居、參道等設施。至於標準的日本神社施設,除了應具備有本殿(神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之外、祭典必要的設備也必須一應俱全。在此規定下,日本神社的基本設置配備應當包含有以下構成元素:本殿、拜殿 、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納庫、手水舍、石燈籠 、狛犬(高麗犬)、拼垣、住宅、廁所。


為了營造進入日本神社參拜時的莊嚴氣氛而精心設計的本殿(神殿)

日本神社的建造和佈局主要是依其本殿而定,本殿是整個日本神社範圍中最神聖的區域,因為本殿(ほんでん)為安置神靈所在的神體之社殿,故一般也稱為「神殿」(しんでん),「神殿」主要建於日本神社的中央高台之上,此點除了有強調神社高高在上的神域優越地位之外,也與傳統日本神社祭拜的先後程序有關,通常一般進入日本神社的參拜者,只能在拜殿上的區域祭拜,唯有日本神社的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神殿)參拜。

本殿的建築様式多以屋頂的形狀作區分,大致上可以分為「平入」和「妻入」兩種建築樣式。「平入」的建築形式又可分為「神明造」、「流造」及「入母屋造」3種形式,日本明治時代以後,「神明造」之社殿大為流行,基本上台灣的神社大多屬於「神明造」的形式。而「妻入」的建築形式又可區分為「春日造」、「大社造」、「住吉造」、「大鳥造」、「隱岐造」、「中山造」、「切妻造」及「入母屋造」等8種建築形式。

至於神殿的台座則是利用眾多的木柱將其立於台基上,基本上屬於「干欄式」構造,主要的用意是利於通風,而且有助於防止白蟻對於木質材料的侵蝕。本殿(神殿)的高台上通常採用日式木造神社的原始作法,即在本殿(神殿)的四周設有迴廊及欄杆的配置。日本神社於本殿(神殿)高台上的欄杆套頭上裝有十字型、長條型、半條型、柱頭型及扶手頭等多種樣式,而在本殿(神殿)的門扇部位裝飾有五金菊花、雀腿形等傳統日本皇室圖騰造型,外觀非常的優美雅緻,本殿(神殿)的木地板則以5公分厚的上等高級檜木施作。

通常日本神社的本殿(神殿)的屋頂上均覆以青銅瓦,並用銅釘和套錢釘牢。在進入本殿(神殿)的神房前設置有8階專用的木造階梯,一般日本神社規定的標準為寬17公分,高15公分,主要作用在無法容納單人一腳平踏。據悉為一種專門針對日本神社而訂的特殊設計,目的在於使人在參拜時只能弓著身子,用腳尖小心翼翼的登階,產生對日本神社神聖嚴肅和謙卑的心情。此種設計主要是以外在的強迫動作逼使參拜者不由得從內心發出敬慎之心。若以日本神社的建築設計角度觀之,實在不失為一精心設計的祭祀空間規畫,主要是藉由參拜者的行為影響心理,進而營造進入日本神社本殿(神殿)參拜時的莊嚴濃重氣氛。

本殿(神殿)上層的建築結構,主要是採用月形樑(日本取其如蝦子造型般彎曲的外形,一般稱為「海老虹樑」,「海老」即日文「蝦子」之意),「海老虹樑」表面上雕有淺紋,這種結構,被普遍運用於日本的近代佛寺建築。正面額枋上有鴕峰狀的斗抱,通常也稱為「隔架科」或「補間斗栱末」,其主要的作用是分散負荷;兩層樑架之間沒做「短柱」(日本稱為「大瓶束」)。兩坡「懸山頂式」屋頂包覆銅皮瓦,後坡較短,前坡較長以遮護本殿(神殿)前的階梯。屋脊兩端雕有「鬼版」和「豬目懸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