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雙方昨天同時發表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一階段的有關論文,在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告中,日方明確界定自身為「戰爭加害者」角色,並以「日軍侵略和中國抗戰」的角度分析中日戰爭。但雙方對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從事生化戰的七三一部隊是否存在,乃至中日八年戰爭定義,仍流於各自表述的局面。

中日兩國為解決歷史詮釋分歧問題,自○六年起啟動該項共同研究,此次發表研究報告標誌著這項工作已告一段落。報告共五五○頁,包括「古代.中近世史」和「近現代史」部分,刊登雙方關於各時代的研究論文。雙方主要在近代史領域存在很大的觀點分歧。應中方要求,未對外公開的戰後現代史部分的處理問題也將留待今後解決。

共同歷史研究 第一階段論文發表

就戰爭責任問題,日方明確作為加害者的角色。日方學者指出,中國淪為戰場替其留下很深的傷痕。「我們必須承認造成這一結果的大半原因在於日本」。日方更以「日軍侵略和中國抗戰」的角度分析中日戰爭,也指稱日軍對當時居民的虐殺和掠奪,違反國際法。另,日方也表示,「追究日軍戰爭罪行,要求戰爭賠款的活動從未間斷,以日本政府為被告的審判持續至今」,承認戰時問題對當代仍有影響。

有關日本田中奏摺(一九二七年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就侵略中國一事上奏昭和天皇),日方認定為偽造,在日本更已成定論,中方也採取無法定真偽的模糊表態。

在中日八年戰爭的描述方面,中方將其定義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全面侵略戰爭」,並最終總結稱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方評論日本戰前的擴張政策認為,日本自古代以來從未放棄過奪取朝鮮半島的目標。

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 觀點分歧

日方雖然明確說:「在日中戰爭中,中國的許多非戰鬥人員被迫作出了許多犧牲。」但就對外擴張政策,則認為在一八八五年日本產生內閣制度前後,軍備擴張活動也是穩健的,與中方的觀點存在明顯分歧。此外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問題,中國認為超過卅萬人,日方則認為最多廿萬,雙方意見不一。

針對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後期轉守為攻的原因,日方評價認為共產黨戰術巧妙,但中方則認為共產黨贏得民心,推動抗日救國運動。不過關於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中方雖主張其與日本的侵華政策有關,但也就該事件本身表示,「它的發生可能具有偶然性」。

中時電子報 2010.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