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式戰鬥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型戰鬥機,簡稱一式陸戰,正式編號:Ki-43,日軍別稱隼,盟軍暱稱Oscar(奧斯卡)/Jim(吉米)。一式戰鬥機(Ki-43)是中島飛機公司於1937年12月在日本帝國陸軍的指示下開發的單發動機單座戰鬥機。主要用來取代九七式陸上戰鬥機(中島Ki-27)。日本軍方要求該機的最大速度必須達到500公里/時,並能夠在5分鐘內爬升至5000公尺的作戰高度,續航距離必須在800公里以上,機上的固定武裝則為兩挺7.7公厘機槍。

除此以外,日本軍方要求一式戰鬥機(Ki-43)必須擁有等同於九七式戰鬥機的空戰優異機動性。中島飛機公司特別任命由小山悌所領導的設計團隊負責進行戰機的開發設計,一式戰鬥機(Ki-43)在機體的整體設計上除了加入了可收放式起落架設計以外,基本結構大多與九七式戰鬥機相同,因此整體的開發進度還算是順利,第一架一式戰鬥機(Ki-43)的原型機於1938年12月12日進行首次試飛。這是日本帝國陸軍第一架配備可收縮起落架的戰鬥機,可是這項設計也遭致許多飛行員的批評;不過在整體測試的結果表現出一式戰鬥機(Ki-43)的續航力以及最高速度比九七式戰鬥機來的優秀,但是在迴轉性能上比九七式來的稍差,測試結果出來之後日本帝國陸軍對此機型還算是滿意並下令大批量產,不過也下達了換裝更高出力發動機的改良型開發命令。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一式陸戰(Ki-43)是當時日本帝國陸軍最重要的主力戰鬥機,足跡遍及所有日本陸軍涉及的太平洋戰區,也是盟軍經常碰上的空中作戰對手。由於一式戰鬥機(Ki-43)在外型上與三菱的零式戰鬥機相近,很多盟軍飛行員的作戰紀錄其實是遭遇一式陸戰(Ki-43),而非零式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式陸戰(Ki-43)除了擔任第二線的空中作戰任務之外,也實際參與了日本神風特攻隊(KAMIKAZE)的自殺作戰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中國戰區方面,侵華日軍於1941年4月首先將一式一型戰鬥機(Ki-43)裝備在駐廣東的飛行第64戰隊,隨後並在中國和南亞地區大量部署該機,後又將一式二型戰鬥機用於中國東北地區,包括提供偽滿洲國空軍使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軍隊繳獲了大批一式戰鬥機。國民黨空軍曾用一式戰鬥機裝備了第6大隊的2個中隊,並在山東等地用於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同年6月在哈爾濱平房附近的孫宜機場,先後繳獲了一式一型戰鬥機,在東北老航校用作訓練之用。1949年11月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Ki-43隼式戰鬥機5架,均裝備在當時的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這5架Ki-43隼式戰鬥機正式退役。

一式戰鬥機(Ki-43)也是日本帝國戰機中第一種裝備防彈裝甲及自封油箱之機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總產量約為5919架,是僅次於零戰生產量的戰鬥機。


Specifications:
Nakajima Ki43
Dimensions:
Wing span: 35 ft 7 in (10.86 m)
Length: 29 ft 4 in (8.93 m)
Height: 10 ft 9 in (3.27 m)
Weights:
Empty: 3,821 lb (1,733 kg)
Max Gross: 5,850 lb (2,635 kg)
Performance:
Maximum Speed: 320 mph (514 km/h) @ 00,000 ft (0,000 m)
Service Ceiling: 36,800 ft (11,216 m)
Range: 1,864 miles (3,000 km)
Powerplant:
One Nakajima Ha-105, 1,100 hp 14-cylinder, radial, air cooled engine.
Armament:
One 12.7 mm machine gun. One 7.7 mm machine gun.
Two 551 lb (250 kg) bomb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