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就已自主研發並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母艦及艦載戰鬥機,隨後又不斷建造了大中小型配套、攻擊與護航兼顧等各類航母共29艘之多,組成了號稱當時世界最強的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這些航空母艦主要採取三種方式建造,其一是專門研製開發建造的航空母艦,如排水量達三萬四千噸的「大風號」重裝甲航空母艦,「蒼龍號」、「飛龍號」等中型攻擊航空母艦。其次是由原日本帝國海軍軍艦直接進行改裝,如作為第一艘重型攻擊航空母艦兼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航空戰隊旗艦的「赤城號」以及主力航空母艦之一的「加賀號」等均是由戰列艦所改建而成的。第三種是為了應付戰事擴大而將商船、客貨輪加以改建,如一萬七千噸的「沖鷹號」就是由大型油輪所改建的,一萬三千噸的「海鷹號」則是由客貨輪改裝而成。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國海軍就是以「赤城號」、「加賀號」等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艦載360多架戰鬥機實施了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並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

潛水空母 - 伊-400型潛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開發的先進秘密潛艇

伊-400型潛艇是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得最佳的一件海軍武器,在軍事意義上甚至超越當時的大和級戰艦。即使以今天的潛艇設計眼光來看,潛水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也是相當先進的。雖然伊-400型潛艇的作戰思想和設計都相當先進,但最終還是和德國XXI型潛艇一樣,因為開發得太遲而無法有效影響及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日本帝國海軍自1920年代末期起,即著手進行了潛艇攜帶飛機作戰的戰術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海軍中也只有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型潛艇較多攜帶艇載機,主要負責執行戰術偵察或校正彈道的作戰任務。伊-400型潛艇的設計思想萌發於1942年。1942年11月,從潛艇上起飛的一架E14Y1型偵察機,成功的飛臨美國西海岸俄勒岡州的森林,投擲了兩顆小型燃燒彈。受到這次任務成功的鼓舞,日本帝國海軍的「○五」造艦計劃裡也正式加入了總數為18艘的伊-400型潛艇。

1943年1月18日,伊-400型潛艇在吳縣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伊-401型潛艇及伊-402型潛艇不久後在佐世保開工,伊-403型潛艇原定在川崎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後因故取消,伊-404型潛艇於1944年2月在吳縣造船廠安放龍骨,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的猛烈空襲中沉沒。

伊-400型潛艇也就是俗稱為潛水空母,是當時日本帝國海軍為了搭載2架(後更改為3架)特殊水上攻擊機「晴嵐」並企圖利用潛水艦秘密接近美國巴拿馬運河作奇襲攻擊而計劃建造的一型秘密潛艇。伊-400型潛艇起初設計艇員為145人,後來增加為213人,但是實際作戰中可以搭載220人。經過嚴格訓練後的艇員可在45分鐘內完成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的裝配、加油、掛彈和彈射。伊-400型潛艇的巨大航程使其可以攻擊遠在舊金山、巴拿馬、華盛頓或紐約的重要目標。

伊-400型潛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最大及擁有超長續航距離且能在戰時無補給的情況下到達世界上任何地點執行作戰任務。但是,其大而笨重和飛機庫的耐壓性等問題也成為戰時建造下的極大負擔,最後伊-400型潛艇完成的時候,捷一號作戰已經結束,日本帝國海軍也已處於近乎毀滅的狀態,就算是伊-400型潛艇的開發時間提前完成,事實上也難於活躍於戰爭,可以說最後只是浪費了大量的物資及建造時間。

伊-400型潛艇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並企圖於終戰前攻擊美國海軍特遣部隊泊地烏利西環礁,但攻撃前夕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親自廣播了投降詔書,當時已經到達攻擊位置的三艘日本帝國海軍潛艇對這個消息很震驚,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最後戰隊司令決定遵從東京的命令:將潛艇升至海面,掛起黑旗,銷毀了所有資料,發射了所有的魚雷,把全部的艇載機也拋進了大海。在戰後伊-400型潛艇並被美國作外海自沉的最終處分。但是,伊-400型潛艇的設計建造經驗,在戰後延伸成為現代彈道飛彈核子動力潛艇(SSBN)的設計概念基礎。

伊-400型潛艇長293英尺,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尺寸最大潛艇。設計最高航速可達水上20節,水下7節,航程33,000海里/16節,可持續作戰4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武器裝備包括艇尾的1門5.5英吋(140mm)50倍身管長甲板炮,艇首有8具魚雷發射管,指揮塔上有1門25mm防空砲,機庫上方設有3座三聯裝25mm防空砲,此外還配置有3架愛知造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伊-400型潛艇的主甲板上有一座115英尺長,直徑12英尺的機庫,可容納3架折疊的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機庫口延伸出一條85英尺長的彈射滑索,平時飛機被折疊起來放入機庫,作戰時依次拖到彈射器上展開機翼,加油裝彈並彈射起飛。完成任務後降落在母艦附近的水面,由可折疊的起重機吊回艦上機庫放置。


伊-400型潛艇大事紀要:

1943年(昭和18年)1月18日吳海軍工廠於動工。

1944年(昭和19年)1月18日下水。

12月30日竣工。所屬於聯合艦隊第6艦隊第1潛水隊。主要從事內海訓練。

1945年(昭和20年)4月為大連作燃料補給。

6月於七尾灣開始從事艦載機發著訓練。

7月23日從大湊出港向烏利西環礁攻擊。

8月15日於烏利西南方海面迎接終戰,並回歸日本。

8月29日於三陸被美國驅逐艦「藍」號發現、捕獲。

8月30日歸港橫須賀港。

9月15日除籍。

10月回航佐世保。

1946年(昭和21年)1月佐世保於出港,並航向美國本土作技術調查。6月4日於夏威夷近海作為實艦標的擊沈處分


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小檔案:

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是日本帝國海軍專門為搭載於潛艇上而開發的機種,可攜帶800公斤炸彈或17.71英吋(450mm)直徑的空投魚雷。伊-400級潛艇的主甲板上有一座115英尺長,直徑12英尺的機庫,總共可容納三架折疊的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

搭載於日本帝國海軍伊-400級潛艇上的「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的性能諸元:機長35英尺,翼展40英尺,航程654英里,有效載重1800磅。如果丟棄浮筒,「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還可以掛載副油箱和炸彈,執行「特攻」任務。「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主要由愛知公司負責開發製造,平時裝載於伊-400級潛艇艇上的耐壓機庫中,浮筒被拆開放置,機翼和尾翼可折疊以節省空間。通常日本帝國海軍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可以在7分鐘內裝備好一架「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