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能高駐在所  

夫妻研究「能高越嶺道」古道   還原霧社事件

以賽德克族的白石傳說揭開序幕,楊南郡、徐如林花近50年時間,藉由古道還原霧社事件真相。

文化部今天舉行第4屆國家出版獎頒獎典禮,特優獎頒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這本書由楊南郡、徐如林夫婦合寫,依據近50年的田野調查資歷,透過訪談、古籍整理與推理,以「能高越嶺道」為舞台,藉由報導文學的方式,道出霧社事件發生始末。

徐如林表示,她和先生楊南郡都喜愛登山,早年因為經常爬「能高越嶺道」,也對古道的過往感興趣,因此開始研究這條古道的歷史。

楊南郡表示,他們很早就訪問到霧社事件的倖存者,包括1965年就訪問過花崗二郎的妻子高彩雲,相較後續高彩雲在高齡下接受訪問,對於過往的記憶模糊,早年採訪的資料反而較為真實。

「能高越嶺道」是日治時期基於開發山中的檜木與樟腦等天然資源所開闢,同時也藉這個古道強化治理當時的生番,古道當時西起霧社、東至銅門,經過多次的整修與台電開發計劃的影響,目前只有屯原到崩山前的27公里,但這段卻也保留高山峻嶺、雲海飛瀑及原始豐富的林相與動植物生態。

書中娓娓述說日治時期賽德克族對應日本統治的衝擊,重現當年開鑿「能高越嶺道」的故事,呈現當時霧社地區部落分布與錯綜複雜的社群關係,還原霧社事件的真實樣貌。

此外,書中也記載東西向輸電線路等重大工程,從古至今詳實而細膩地還原每一事件的原貌,因而獲得評審的青睞,奪下第4屆國家出版獎特優獎。
 
 
中央社 2012.8.15
 
 
「霧社事件」發生地 -「能高越嶺道」
 
 
「能高越嶺道」是林務局規劃的國家步道系統之一,目前的14條國家步道,皆與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步道、清領與日治時期的理蕃道路,密切重疊,能高越領古道最早是由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大支族賽德克人巴雷巴奧群所開發,他們在偶然的一次狩獵中,發現東部地區這一片曠野可以居住,於是部份族人開始遷徙到此地定居。「能高越嶺道」則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為了控制台灣原住民的行動,於1917年以能高越領古道為基礎,所開闢出來的一條警備道路,起點為南投霧社,穿越中央山脈,終點為花蓮銅門村。當時「能高越嶺道」的建造設定目標是必需能行駛推車和砲車,所以越嶺道的坡度很緩,沒有階梯,非常好走。日本殖民政府在「能高越嶺道」的沿途並設立5個駐在所,分別是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能高駐在所、東能高駐在所及坂邊駐在所。「能高越嶺道」的美主要在於高山森林的豐富林相和雲瀑奇景,「能高越嶺道」因為景觀又美又好走,在日治時期是當時「國民練成道路」之一,現今,也成為最有人氣的「國家步道」。早在1914年,日人覬覦台灣山區豐富的樟腦和天然檜木林,也為了征服不受控制的台灣原住民族,曾經發動了「太魯閣征伐戰役」,當時日軍在花蓮及霧社集結,並分東、西兩路進擊,以優勢精良的兵力對抗武器簡陋的賽德克和太魯閣族的戰士,「能高越嶺道」的前身「能高越領古道」就是當時日軍攻擊太魯閣族的行進路線之一。「能高越嶺道」同時也是1930年10月27日台灣原住民族史上最悲壯的「霧社事件」真實發生地。
 
 
「能高越嶺道」整體的路線主要是從南投縣仁愛鄉通到花蓮縣秀林鄉,是早期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打獵及東、西來往的重要通道,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強化山地治理的「理番事業」,而將「能高越嶺道」整建為警備道路,路線平行塔羅灣溪蜿蜒在中央山脈的連綿群峰之中,向東橫貫中央山脈主脊,為日本人在日治時期所建造的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能高越嶺道」也是日軍「行軍訓練」和「東、西方向部隊緊急調動」的路線,文武將官常來此巡查,也是當時社會人士熱門的高山健行路線,日治晚期,台灣總督府曾經計劃在此興建電塔,以便將台灣東部多餘電力輸送到台灣西部,民國31年(1942年),日本人利用立霧溪、清水溪、銅門溪、木瓜溪來做水力發電,興建發電廠,除了供給東部地區用電之外,甚至還有餘電可以輸送到台灣西部,當時即規劃了一條東西連絡的輸電線,預計從花蓮吉安拉到南投萬大水庫,也完成了相關路線的勘察工作,日本人於民國32年(1943年)著手興建154仟伏東西聯絡木塔輸電線路工程。民國33年(1944年)夏季,工程因颱風成災而遭到破壞,後來又因為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敗相已露,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實施修復。「能高越嶺道」也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為台灣東西部電力運輸的供電路,有「電力萬里長城」之稱。1950年,美國撥給台灣電力公司130萬美元的外交援助,其中40萬美元便是指定興建這條電力輸送線路。
 
 
「能高越嶺道」橫越中央山脈,擁有高大挺立的台灣鐵杉群珍貴林相(鐵杉林是指從松原到三疊瀑布一帶的林相),植株高度可達50公尺,遠處則可見能高南峰與主峰(能高主峰海拔3,262公尺,山勢高聳,於日治時期和新高山(玉山)、次高山(雪山),並稱為台灣三高。),高山景色相當優美。「能高越嶺道」古道沿線更有最美的高山湖泊-天池,最秀氣的細絲瀑布-三疊瀑布(又稱能高瀑布,瀑布落差200公尺,自高崖下瀉至中斷分歧,有如夫妻並肩而立,磅礡的氣勢被山客譽為高山第一瀑。),最完善而保固的夜宿小屋-台電多處保線所。民國39年(1950年)夏天,台灣電力公司沿著越嶺道架設一條輸電線,每隔10公里還設立保線所,隨著輸電線的闢建,使得這條寂寞已久的古道又再度活絡起來,更進而成為台灣橫貫越嶺的熱門登山路線。「能高越嶺道」目前因颱風災害中斷,經過積極推動復建工作,同時也進行過去日治時期稱為「能高駐在所」的「天池山莊」改建工程,林務局表示,預計在今年10月份,可重新開放能高越嶺道。值得一提的是,「能高駐在所」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利用台灣東部豐富的森林資源,以上好的檜木在沿線建造16個駐在所之一,當時部分駐在所除了配置警力、辦公室,還有住宿設施,其中又以「能高駐在所」最負盛名。 這一棟雅緻豪華的日式招待所,素有「能高御殿」之稱,除了設有10間和室房約可容納上百人之外,還有泡澡的「風呂間」設備,很難想像,在當時的台灣深山中,有如此豪華氣派的駐在所存在。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