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店碧潭吊橋  

日治時期臺灣八景之一-新店碧潭吊橋

新店渡

依據《臺北縣志》〈交通志〉記載,新店溪沿岸的渡船運輸始於1881年,1950年代,新店溪中上游,共有廣興渡、小坑渡、礦窯渡、塗潭渡、灣潭渡、小粗坑渡、新店渡、挖仔渡、直潭渡等九個渡船口;時移事往,目前新店渡為新店溪流域裡僅存的人力擺渡渡口,深具地方文化特色,十分珍貴。早年新店渡是新店唯一進入灣潭、直潭、塗潭以及屈尺等山區的交通樞紐,在道路陸續開通後,此處漸已成為假日休閒的觀光設施。


碧潭吊橋

日治時期名列臺灣八景之一的新店碧潭吊橋,可說是山明水秀,宛如世外桃源,吸引無數騷人墨客前往吟詩提字,立於碧潭吊橋上賞景,初春新雨含煙隴翠,仲夏夜影倒映溪光,十分美麗。碧潭吊橋完工於日治時期的1937年,為當時的新店市地標。2000年老橋新修,將雙向行走通道改回日治時期的原始寬廣橋面樣貌。碧潭吊橋最特殊且創新的部分,在於兩端橋柱基座特別以鎢鋼球軸承,使碧潭吊橋的橋面在承重產生震盪時,扭力能獲適當的調整與紓解。鄰近碧潭吊橋的新店路,老店甚多,有餅店、布莊、打鐵店、五金店、雜貨店等;百年老校新店國小景觀與生態非常豐富,相當值得假日一覽。


碧潭三橋(碧潭吊橋、二高碧潭橋、碧潭大橋)

新店溪把新店大坪林和安坑分隔成東西兩岸,現在開車走在新拓寬的碧潭橋,並沒有太特殊的感受,但對十七世紀的原住民到十九世紀初的新店人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最初原住民用游泳渡河,清朝乾隆年間,瑠公圳架設竹蛇籠後,竹蛇籠就充當了大坪林和安坑兩岸便橋,渡船開始於1881年,溝通著新店溪兩岸的交通和人民生活。

日治時期的1937年,碧潭吊橋興建完成,當時興建碧潭吊橋主要在橫跨新店溪,新店溪終於有了第一座橋,但是隨著時間的消逝,碧潭吊橋上的鐵索終於抵不住歲月的侵蝕腐蝕。20年後,在碧潭吊橋下游蓋起了「碧潭橋」,碧潭水泥橋也在新店溪洪水的威力下坍塌了好幾次,1997年8月北二高全線通車了,新店溪又多了一座拱橋,使新店溪同時擁有了三座不同年代建造的「橋」,今日新店碧潭風景區還保存有新店渡、碧潭吊橋、水泥橋、北二高大拱橋,成為本地最具特色的景觀。


小赤壁

新店碧潭西岸上游懸壁絕峙千仞,素有「小赤壁」之稱。早期每塊奇岩的形狀都清楚可見,久而久之,由於岩壁上的草木日漸長大遮掩,目前除了「虎嘴石」清晰可見虎頭的眼、鼻、嘴;鶯歌石的大鷹勾鼻;豬母石慵懶地趴睡在灘岩,其餘已難以辨識。「碧亭」的創始人陳文橋先生當初發現這片平台時,覺得上午的日照充足,很適合曬蘿蔔乾;便把它清理出來。「碧亭」設立後,不但成為假日遊客休息、瀏覽碧潭全景、眺望遠山的駐足點,更成為文人雅士談詩論文的固定聚會場所。


瑠公紀念碑、瑠公圳史蹟

1975年建立的瑠公史蹟紀念碑,主要位於新店溪右岸北二高橋墩下,一出新店捷運總站往西走即可抵達。碑文記載著郭錫瑠開圳史實,敘述郭氏自清朝乾隆年間,開圳以灌溉錫口(松山)一帶旱地,但屢遭原住民威脅、瘴氣及天災等自然環境困擾,尤其築梘引水過景尾溪(景美溪)更顯得困難重重,終於在1765年完成「瑠公圳」艱鉅的水利工程。來此探尋瑠公圳的圳水源頭,當可體會飲水思源的深遠含義。


參考資料:新店大碧潭官方網站,維基百科,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