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舊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自來水博物館的原建築為日治時期的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台灣早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即於臺北北門街(今日的衡陽路)、石坊街(今日的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

日治初期,日本殖民政府以劉銘傳的建設為基礎,積極展開自來水設施的規劃和興建,1896年8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的調查工作。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的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的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的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以供應當時臺北地區住戶的日常用水。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可達20,000噸,當時的用水人口為12萬人,臺灣總督府並將整個臺北自來水設施的場地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的供水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為了因應當時臺北的用水需求,指示臺北市政府數次擴建抽水、淨水設施,持續引用新店溪的水供給臺北地區的用水。直到1977年,臺北水源地唧筒室正式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的使命而功成身退。臺北水源地唧筒室自1908年創建迄今己有90餘年的歷史,1993年6月被臺灣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後經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修護,恢復唧筒室日治時期的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臺北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臺灣首座自來水博物館,並於1998年正式開放參觀。自來水園區基本上是由「自來水博物館」、「淨水場」、「管材展示區」、「觀音山蓄水池」、「觀音山步道」、「公園處苗圃」等設施,經過串連特殊景點後,再加上水景與遊戲空間而成。  

「自來水博物館」外觀仿照西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設計,並以古希臘神殿外型為設計的重點。「自來水博物館」的整體建築主要是由當時的歐洲工程技師引進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並且融合古希臘、羅馬及巴洛克等建築風格。「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有一長串半圓弧形的列柱,內部屋架則為鋼骨構造,窗格以鐵件鑄造,後方為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擁有勳章裝飾的山牆與花草牆飾等,歐洲風味相當濃厚。「自來水博物館」並且配合日治時期當時的抽水需求而作特別的功能設計,博物館的館內陳列著臺灣現代化自來水開展的過程,忠實呈現日本殖民政府開發水資源的歷史演進,包括古董級的抽水設備,各式檢修設備以及消防設備等設備,值得一看的有日治時期當時的抽水機組設備、液體啟動器、清水抽水機配電盤、抽氣泵浦、水位指示器、水池水位計、抽水機組設備、原水抽水機配電盤、配電變壓器等設備,每項設備基本上可說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見證。並且可經由實地參觀自來水園區內自來水的處理過程,包括現代化的加藥消毒、嚴格的品質監控,讓人實際體會當時水資源的得來不易。  

此外,自來水園區還規劃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區,包括水霧花園提供遊客觀水、親水、戲水的空間;花園造景、水鄉庭園、管材雕塑區可以休憩賞玩;輸配水器材區和公館淨水場呈現實際的供水程序;公館觀音山並建立有完整的山區步道,讓遊客可以休閒步行、親近大自然。量水室古蹟廣場、自來水博物館等建築,不僅可以讓民眾認識自來水的相關訊息,同時也是民眾夏日消暑的最佳去處,也是新人婚紗的著名攝影地點、學生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


自來水園區旅遊相關資訊: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營業時間: 

自來水園區:

7月、8月:上午09:00至晚上10:00;售票至晚上08:00

其餘月份:上午09:00至晚上06:00;售票至下午05:00;周一休館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 / 洽詢服務電話: 02-87335678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臺灣交通部觀光局 / 自來水博物館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BASA 的頭像
    TSUBASA

    eTaiwan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