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00435.jpg Image00443.jpg Image00416.jpg Image00421.jpg Image00429.jpg Image00419.jpg Image00433.jpg Image00441.jpg

All Photos by eairforce

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草山水道系統

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台灣正式進入日治時期,日本統治初期,台灣地區瘧疾、霍亂等流行病盛行,因此台灣總督府特別致力於建立水道系統,提供良好飲用水環境,以有效解決當時民生及衛生的迫切需要。當時日本人為了要將台北市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同時解決台北市人口集中後所衍生的衛生問題,於1905年發表台北水道計畫內容,預訂給水人口12萬人,每日最大給水能力為12500噸。後來於1907年開始興建,並於1909年完工啟用,迄今已經有100年以上的歷史。

明治四十年(1907年)時,台北開始興建自來水系統,在台北公館設置了台北水源地唧筒室,主要是抽取新店溪水引入台北水道,約可供應當時12萬人每日使用;在1920年代,台北人口數突破20萬人,用水量嚴重不足,臺灣總督府在台北大屯山南麓的竹子湖以及紗帽山附近發現湧泉,於是規劃了草山水道系統,並於1928年開始興建,途經天母一帶山區,便是今日著名的景點「天母水管路」,最後再引至圓山貯水池,水管隨著明治橋(後改名中山橋)送至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一帶,供台北人民使用,草山水道工程歷經四年的興建,終於大功告成,整個工程完成於昭和六年(1932年),可每日新增28800公噸的供水量。。

草山水道系統,為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最早興建於1928年3月,一直至1932年3月才完工,為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計有水源井、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貯水池等,共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全長超過10多公里。草山水道系統的部分設施迄今仍持續使用中。

草山水道系統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於擁有超過100年以上的歷史,最重要的是目前這個水道系統仍有部分功能持續運作中,繼續承擔台北天母地區居民的每日生活用水。而當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997年修法後,已經將古蹟從原本的分級制改為古蹟管轄制,當地的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有鑒於草山水道系統具有多樣化的古蹟類型,如水道、橋樑、水源區、接續井等等,唯有將整個草山水道系統都納入市定古蹟,才能確保水源地得以永久保存而不會遭受人為破壞。經過多方奔走,終於在2003年7月9日草山水道以全系統性方式指定為古蹟。

日治時期為了奉祀水道課殉職人員而建立的圓山水神社

圓山水神社設立的年代為圓山貯水池啟用的7年以後(昭和十三年,1938年)。因為日治時期當年建造圓山貯水池時,工程不順,曾有若干工作人員因公而殉職。水道課員工於是共同捐款設了一座圓山水神社,一方面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另一方面藉以撫慰亡靈。這個小神社,除了當時作為神社主體的木造建築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石台上的中國式小棚,並備有香案蠟燭,而原先圓山水神社的石燈籠、狛犬(也就是高麗犬,主要由日治時期當時的共益社、高進商會、淺野物產株式會社、古屋商行所共同奉獻)、手水台等目前都依然完好無缺。近代圓山水神社經過台北市自來水公司重新修整後,已經改祭祀「水仙尊王」也就是水神大禹,但現場沒有任何神像與相關的題字。

圓山水神社非常值得一遊,除了交通便利(台北劍潭捷運站附近)和環境清幽之外,又充滿著日治時期的日式歷史文化意境。圓山水神社旁的「圓山貯水池」,古樸的高塔及六角調整井,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遺跡,值得細細的品味一番。


註: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一套飲用水源工程

台北市現代化的自來水供水系統「台北水道」工事,是從1907年(明治四十年)開始興建,1909年竣工,當時台灣總督府在公館附近(今公館自來水博物館)設置「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利用引擎動力的抽水機,抽取附近新店溪的溪水,完成了「台北水道」工程,每日可供應全台北市地區十二萬人口民生使用,是當時全台灣規模最大、設施最現代化之自來水系統,因此台北水道的公館也稱為台北第一儲水池,也就是日治時期台北市的第一套飲用水源工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