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高等教育的里程碑-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一般簡稱師大), 在日治時期一般通稱為高等學校,該校最早創立於日本大正11年(1922年),最初名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是一所7年制的高等學校,
「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設立有「尋常科」,初期借用台北第一中學校(今日的建國中學)部分校舍,1925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又設立有「高等科」,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出現也可視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最初設立「尋常科」,修業年限為4年。日本大正14年(1925年)起增設「高等科」,當時共分文、理兩組,修業年限為3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升等進入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或日本國內各大學。「尋常科」主要招收台灣及日籍小學畢業生,4年後直升「高等科」。「高等科」修業時間為3年,主要招收「尋常科」直升「高等科」的學生,以及招考中學畢業生。「高等科」分設文科及理科,再以主修外語的不同而分為甲、乙兩類,甲類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德語為第二外語,乙類以德語為第一外語,英語為第二外語,每週修習德、英、日語在20小時以上,因此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學生在學期間就已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

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後來於昭和元年(1926年),再度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是當時台灣中學進入大學的過渡教育機構,並遷移到古亭町校舍(今日台灣師範大學現址)上課,普通大樓與文薈廳(當時稱為生徒控室)也於當年同時間完成。日治時期台灣學生需先受過預科教育,才有資格進入大學就讀,當時台灣除了台灣師範大學(師大)現址的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之外,尚有台北帝國大學預科。1928年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行政大樓正式完成,同年3月第一屆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畢業,日本人同時設置台北帝國大學讓畢業生得以在台灣繼續銜接就學。在1941年台北帝國大學增設預科以前,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是台灣島內唯一升大學的管道。

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的講堂(今日的禮堂)及主體校舍都落成於昭和4年(1929年),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負責主導,並由井手薰負責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建築物設計,工程方面則由日本東京方面的神戶組負責工程施工,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舊校舍建築包括禮堂等,當時都採用一種略帶中世紀歌德建築風格的形式,其外觀最大的特色是將屋頂女牆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型設計,並有凸出窗的設置,以便引入較多的自然光線。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講堂外觀雄偉而莊嚴,內部近年雖經整修,但現代化設備皆採隱藏式,所以和日治時期整體的講堂外觀變化不大。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講堂後牆仍保存有日治時期教育敕語的保險櫃。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蹟指定的範圍包括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講堂、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等日治時期建築物。

當時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台、日籍學生人數比例極為懸殊,台籍學生必須成績極為優異才有機會進入該校就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於1946年成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將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的「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原址撥給師範學院擴充利用,作為校舍。與(原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目前的國立台灣大學)、台灣省立農學院(原日治時期的台中高等農林學校,目前的中興大學)、台灣省立工學院(原日治時期的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目前的國立成功大學)並列為當時的台灣四大大專院校。1955年,師範學院改名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成為台灣最早的師範大學;1967年,配合高等教育由國家管理的政策,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再度改隸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75年7月,師大理學院遷至台北市汀州路四段,即今日的公館校區。


註:日治時期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被認為是「全台灣升學的最大難關」,因為「尋常科」每年日本、台灣學生共只招收40人,台灣人每年能考入「尋常科」者不曾超過6人,平均則不到4人;「高等科」每年招收160人(其中40名從「尋常科」直升),台灣人每年能考入者平均不到30人,當時可說是「窄門中的窄門」。「高等科」學生畢業後「免試直升」台北帝國大學(今日的台灣大學),也有許多畢業生是以日本本土的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為第一志願。自1925年起,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就取代了日本統治前半期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與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全台灣最頂尖菁英的教育養成所,而這些菁英也成為台灣未來社會領導階層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