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州廳舍(監察院)  

 

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台北州廳舍(監察院)

日治時期中後期的1926年,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五州為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及高雄州,三廳則是花蓮港廳、台東廳及澎湖廳。

台北州廳舍,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位於台北市樺山町。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大正4年(1915年)竣工,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巴洛克式建築。台北州廳舍初建時期稱為「台北廳新廳舍」,到了1920年為了因應當時行政區域的變動,於是定名為「台北州廳舍」,成為當時北台灣最高的行政機構。而日治時期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同隸屬於台北州轄區,由「台北州廳舍」負責管轄。

台北州廳舍原址在日治時期是一大片稻田,當地名稱為樺山町,台北州廳舍在起造前已做好都市計畫,並劃定道路,台北州廳舍西側緊臨當時台灣最寬的道路-「三線道路」,許多機關單位矗立在該道路兩側,因此台北州廳舍興建選址上,即以交通四通八達的「三線道路」旁為最佳選擇,加上此處距離台北州廳舍舊廳舍最近,且位於重要街角之處。

台北州廳舍於1915年竣工後,主要做為台北廳的辦公廳舍,1920年台灣行政區改制,廳舍轉由台北州使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之後,台北州廳舍先後成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之辦公廳舍。1957年省政府遷移至南投中興新村,原台北州廳舍轉由監察院使用至今,並於1998年正式公告為國定古蹟。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面對著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方,平面呈曲尺形。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初建時只有中央入口及兩翼的局部,至1925年之後才陸續增建。近年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又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樓,採仿古形式,外觀上頗為協調。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主要入口大廳上方凸出一座扁形圓頂,四周闢有許多小的圓窗,主要作為通氣之用。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左右兩旁又建有衛塔。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州廳舍(監察院)使用所謂的破山頭設計(roken Pediment),使得建築物的細節較富變化。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兩翼的屋頂則為曼薩爾(Mansard)式,有兩種坡度,閣樓內有許多組木桁架支撐,皆為日治時期初建時的原物,顯示了1910年代台灣近代建築的屋架特色。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建築平面呈90度直角「V」字型配置,正大門位於左右兩側翼樓的交會處,門廊採圓弧狀設計,主樓屋頂以拜占廷式的碟形圓頂搭配12個半圓採光窗與八支托斯崁雙圓柱營造出雄偉壯麗的印象,仰視高18公尺的中央敞廳神殿圓頂,鑲崁精緻的花果彩繪玻璃,華麗氣派。從門廳循M型樓梯上樓,二樓環立愛奧尼克柱式,兩側翼樓為曼薩式屋頂。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門樓正面呈現出多元豐富的主題設計巧思,左右翼樓裝飾相同,棟身卻左長右短,協調但不對稱, 反而意外創造出不對稱的協調的視效;壁面紅磚及仿石兩種不同的建材,交互輝映紅白相間的飾帶,正門與側門左右八角形的衛樓,恰似兩位忠心耿耿的護衛武士,牛眼窗精緻的花果泥塑讓壁面注入活潑的氣氛,門樓上去結構的破縫山牆創造出破空的動感效果,幾何的立體柱式刻意塑造繁複質感,精細雕塑的勳章泥飾驕傲地為自己別上榮耀的標記。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