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神社石燈籠  

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基本元素(8)-石燈籠

日本神社是日本宗教-神道的代表性建築物,神道與神社的關係正如同佛教與寺廟,基督教與教堂一樣。日本神社是指人間之上(天上)的神,當祂結束神的身份後,「擬人化」的下凡來,所居住的場所一般稱為「神殿」。在日本神社的發展過程中,原始時期最初是表現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意。到了彌生時期才有真正崇拜的祭祀對象,大多為祖先以及五穀之神。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將神道視為國家宗教,日本天皇則為天神指派到人間的管理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道再度恢復獨立,並分為13流派。

神社建築主要是指構成日本神社的建築樣式。一般包括安置神位的本殿,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放置祭品的幣殿;其他的日本神社必要配置還包括有高麗犬(狛犬)、石燈籠、手水舍、鳥居、參道等設施。至於標準的日本神社施設,除了應具備有本殿(神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之外、祭典必要的設備也必須一應俱全。在此規定下,日本神社的基本設置配備應當包含有以下構成元素:本殿、拜殿 、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納庫、手水舍、石燈籠、神馬(銅馬)、狛犬(高麗犬)、拼垣、住宅、東司(廁所)。


導引及照明日本神社參道的主要代表性文物-石燈籠

日式庭園景觀中的最佳裝飾品-石燈籠

燈籠有木燈籠、陶燈籠、金屬燈籠、石燈籠等材質,最常見的是石燈籠。最初燈籠是隨著佛教傳進日本,本來只限於佛寺使用,平安時代以後才利用在日本神社的夜間照明上;室町時代以後,演變為由信徒捐獻給神社,因而神社內常常可見到很多石燈籠,通常上面都刻有奉獻或是奉納字樣。現存時代最悠久的燈籠是春日大社的柚木型燈籠。

石燈籠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供奉燈火為功德之說。古時佛教東傳,石燈籠成為日本神社必設的相關文物,通常位於日本神社鳥居之後的參拜道兩旁。但是中國寺廟則無此風。有個說法是:穿過鳥居,就進入了另一個神的領域世界,石燈籠既為照明設備,也為指引道路之用。比較特別的事,作為日本神社照明使用的石燈籠,為了突顯神社的宏偉格局,通常在高度及各種尺寸上,皆較作為日式庭園使用的石燈籠高出許多,有時甚至達到數倍大。

石燈籠今日也為日式庭園重要的添景物,昔日石燈籠最初是擺置在神社前,後來才逐漸成為日式庭園中添景的裝飾品。放置石燈籠的場所,最原始的目的是作為照明用途,古時沒有電力設施,石燈籠可作為照明之用,自然的昏黃燈光讓夜間的日式庭園四周呈現朦朧神秘的美感。傳統的日本石燈籠種類樣式繁多,精緻的造型往往也成為日式庭園中值得欣賞的搭配景物之一。

石燈籠除了是日本庭園中最常見的特殊景觀,也是日本茶庭中不可或缺的擺設。而石燈籠原本是放在神佛之前,作為供奉之用的道具,可以說是和日本茶庭一點關係都沒有。大約在400多年前,一位名為千利休的著名茶師(豐臣秀吉御用茶師),在一處名叫做鳥邊野的日本墓地中,看見了在夜晚幽暗之中明滅閃爍的燈火,感到十分有意境,便突發奇想的將石燈籠裝設在日本茶庭之中,頗有『借景寓情』的含意,也從此石燈籠有了另外一種嶄新的日本庭園裝置藝術價值之美。

日式庭園的基本構成中最常見的素材是以日式石燈籠、蹲距(水缽及竹筧組合)、天然石及植栽作為造景的資材,再搭配竹垣為日式庭園的景觀背景,這些日本庭園資材的形式、材質及用途非常的多樣化,造景時必須要考慮日式庭園週遭的環境及主體的表現是否明顯,避免過於龐雜或放置過多資材,造成傳統日式庭園視覺上的混亂。

傳統造形的石燈籠由上而下依序為:寶珠、笠、火袋、中台、竿、基礎等六個部份組成,每個部位都有其名稱。石燈籠的構造仿自人形,故又稱之為「茶人形 (茶娃娃)」。石燈籠的造形繁複,有相當多不同的形式。將石燈籠「基礎」的部份省略,使用1~4支腳支撐住,日本人稱為「雪見型石燈籠」,其輕巧的外觀造形很適合放置於小型的日式庭園中。

石燈籠在現代日式庭園中全然以裝飾為目的,雖然不再作為照明之用,但是擺置的場所可以更具目的性,放在庭園小路附近及「蹲踞」旁,會比較自然。優美的石燈籠,若放置的地方場所不對,反而無法展現其風格。另外,石燈籠不應單獨擺置,在花草樹木之間,以綠意來襯托,可以顯現石燈籠優雅沉靜的感覺。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