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測候所  

 

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站的啟蒙地-台南測候所

清朝光緒20年(1894年)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利而在「馬關條約」的簽訂下,正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隔年的1895年(日本明治28年)5月日本開始派遣軍隊登陸台灣,但是陸續遭到台灣義軍的反抗,戰火一度波及全台,一時之間氣象觀測業務全廢,氣象觀測儀器與氣象相關紀錄也於戰火中多半散失。1895年尾,台灣開始進入所謂的日本統治時期,此時的日本帝國增加了台灣這一塊南方新領土,也是當時日本帝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所以格外的重視,並期望將台灣建設成各個海外殖民地的最佳範本,於是台灣總督府積極展開對台灣的各項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於掌握當時的台灣經濟與民生,具有相當重要的關鍵性。隔年的1896年(日本明治29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的協助下,於台灣各地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日本明治29年)的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仔細的規劃和土地探勘之後,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測候所,再於1896年(日本明治29年)7月12日制定了分佈於全台灣各地的5個測候所的設定地點與名稱,這5個測候所的名稱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位於台灣離島的「澎湖測候所」。

「台南測候所」是台灣總督府為掌握台灣全島氣象狀況而設立的氣象設候所之一,當時主要是選擇位於海拔14公尺的台南市鷲嶺(註1)興建,該地也是日治當時台南市中心的最高點,正確的地址為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1897年(日本明治30年),「台南測候所」與台灣其他4座測候所同時動工興建,並於隔年的1898年(日本明治31年)4月正式完工,「台南測候所」的建築外觀主要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造型所組成,主要是為了配合安置氣象觀測器材,因此建築物呈現相當奇特的圓筒塔造型,「台南測候所」是從日治時期至今唯一未曾改建的氣象測候所,所以十分具有歷史性價值。「台南測候所」同時也為台灣日治初期所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物之一,不但建造的年代久遠,更是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站的最初啟蒙地。

在建築物的結構方面,「台南測候所」除了採用磚造的建築材質之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後來改為鬼瓦),屋面由鋼條所組成的18根大樑,主要由中央圓塔內環牆的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搭於外環牆上而成。在牆面的構成上,「台南測候所」的基座為洗石子及石材,屋樑為洗石子,有承重牆的部份則為洗石子與面磚交疊使用,其他則以黃褐色面磚為主。「台南測候所」的開口部在東西向,大門為圓拱形,其他窗戶也為拱形的造型。「台南測候所」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總共高度約為11.6公尺,不但是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樓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同年(1945年),「台南測候所」改稱為「台南氣象台」,隸屬於「台灣省氣象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創的辦公廳舍經過一番整修後,並於1947年開始恢復地面觀測的業務。1948年「台灣省氣象局」改稱為「台灣省氣象所」,同時隸屬於「台灣省交通處」,其附屬機構中的氣象台一律改稱為測候所,因此「台南氣象台」再度改稱為「台灣省氣象所台南測候所」。1971年7月1日「台灣省氣象所」恢復建制改稱為「中央氣象局」,並隸屬於「交通部」。     

後來「台灣省氣象所台南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正式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1989年,由於原「台南測候所」的建築物與相關設備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而漸趨老舊,因此氣象觀察的部分業務也移轉至該地附近的一處新建鐵塔。1998年「台南測候所」的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的市定古蹟。因「台南測候所」為19世紀末台灣少見的大型建築物,又因與「台南測候所」同時期(日本明治時期)所興建的測候所(包括當時日本內地所興建的測候所),均已全數拆除重建,「台南測候所」為全球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測候所歷史性古蹟建築物,非常的珍貴,綜觀上述相關理由,2003年「台南測候所」於是升格為國定古蹟,並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

 

註1:台灣總督府以府令第21號制定5個測候所(「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澎湖測候所」)之地點與名稱,「台南測候所」與其他4個測候所同時成立。 當時主要擇定太平境街第216號官有家屋敷地及其前面宅地為「台南測候所」興建所在地,新建工程於日本明治30年(1897年)開工,並於明治31年(1898年)4月下旬竣工。當時擇址的緣由:「台南測候所」位於台南城內太平境街,為府城內的中央最高地,昔日被視為祭天聖地的「鷲領台地」,距離台南安平有一里餘,四方開闊為台灣島第一個平原地,東方遙望是處於煙靄中的山岳,站在風力塔,安平港船舶出入盡入眼簾,海拔高約47尺。

註2:日治時期的日本殖民政府,基於氣候觀測的實際需要,陸續於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台東、花蓮等地興建有一般性的氣象測候所,高雄設有海洋觀測所,阿里山設有高山觀測所。此外,當時在台灣島上的9座燈塔也都附帶設有氣象觀測的附屬任務。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灣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