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忠烈祠(舊淡水神社)  

新北市忠烈祠的前身-日治時期的淡水神社

位於今日新北市淡水的「新北市忠烈祠」,古木參天,綠意盎然,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日本1895年佔領台灣以後,大力推動皇民化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大量興建日本傳統色彩濃厚的神社,藉以教化台灣人的精神信仰,昭和10年(1935年)淡水郡守發起「淡水神社造營鎮座奉贊會」,欲替淡水神社建設新的房舍,昭和14年(1939年)坐落於油車口的淡水神社正式完工,之後淡水神社更成為戰爭時期淡水地區國家神道的精神重心。昔日淡水神社前有成排的松樹,為日治時期淡水八景之一的「松濤落日」,當時台北淡水各機關學校也會定時的到淡水神社來參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當時臺北縣政府根據日人財產處理相關法令接收淡水神社,後來由於神社因閒置多年未使用而年久失修,傾倒頹圮,成為雜草叢生的廢墟,台北縣政府於是在1974年將原來的淡水神社舊建築物拆除並按原基座重建,保留了淡水神社原有的建築規模,但改採中國北方宮殿式的建築外觀,成為今日的「臺北縣忠烈祠」,其中入祀了不少抗日烈士的亡靈。在日治時期,淡水神社前方道路兩旁原立有兩排石燈籠,後來因改建臺北縣忠烈祠而拆除,石燈籠也被遷移到行忠社區的仙洞公園中,作為公園的裝飾之用。青翠的古松環繞著供奉昔日先烈的祠堂,簡樸中帶著清麗,置身其中或是站在牌樓下傾聽松濤和遠眺前方的觀音山及落日,緬懷昔日淡水八景之一的「烈祠松濤」美景(目前已不復見)。

註: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將日本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深植人心,於日本昭和13年(1938年),在全台灣廣設200多處最具日本傳統的神社建築。台灣的忠烈祠,為祠廟建築,主要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具有其重大忠貞事蹟的陣亡官兵、警察及人民。目前全台大約有20餘座,都由官方負責管理,大抵而言目前台灣各縣市都保留有一座,而且大多利用日治時期原有日本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僅有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傳統日本神社的舊貌。

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蹟要點」,一時之間,台灣各級政府機關皆大力排除日治時期殘留的日本建築、象徵符號,磨去日本天皇年號,相關徽誌,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許多忠烈祠紛紛改建,以鋼筋水泥仿照中國北方宮殿形式建築,覆蓋青色或黃色琉璃瓦。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由日治時期日本神社改建者,部分仍可見到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傳統的日本神社遺跡。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