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神社(臺灣神宮)  

臺灣神社(臺灣神宮)的歷史沿革

臺灣神宮,原名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主要是祭祀病逝於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原址位於台北市劍潭附近的劍潭山山頂,是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的神社裡面,最為重要的神社。二戰末期(1944年)升格為台灣神宮,但在1944年的時候毀於火災,今日神宮已經不存在,主要原址成為現在的圓山大飯店。

台灣神社建在台北的劍潭山上,當時由於劍潭山土地權屬的問題相當複雜,其中有自清朝以來就極富盛名的劍潭寺、大稻埕仕紳的私有土地以及法國領事館租界地等。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展現殖民政府的強勢作風,排除困難,將台灣神社興建於此。舉行鎮座祭之時,當時的總督府機關報《台灣日日新聞報》曾經大篇幅地記載相關活動,彰顯其治理台灣的卓越政績。

台灣神社的社格為官幣大社,主要奉祀當年甲午戰爭後,領兵接收台灣卻病歿於台灣、後被神格化為「平台之神」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及少彥名命。在1944年增祀天照大神後而升格為台灣神宮。由於台灣神宮為全島最重要也是最崇高的神社,1923年4月12日裕仁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到台灣行啟時,也專程前來此神社參拜,敕使街道(後來的中山北路)便是因此而再度整建。日治後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台灣神社也一度成為日本政府推行當時各項政策的一項宣傳工具。

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神社建造的程度極為重視。凡是日本政要來到台灣,第一要事就是乘車從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到台灣神社祭拜。整個台灣神社的建築是從日本本地延聘對於社寺建築有專門研究的伊東忠太以及五田五一兩位大師親自設計台灣神社的建築配置。也請來日本專門負責社寺建築及皇家建築的傳統工匠「宮大工」木子清敬負責建造。可想而知,日本人對於作為第一座教化台灣人的台灣神社用心的程度之深。

台灣神社作為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祭祀中心,每逢祭典紀念日(10月28日)就會吸引成千上萬人來神社參拜,因此台灣神社的興建也直接或是間接帶動圓山地區的發展。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現在的兒童育樂中心的位置,創設私人動物園,直到1986年,動物園遷建木柵,才和毗鄰的兒童樂園合併。1944年,一架日本客機在松山機場降落失事而撞上神社,引發大火,把神社部份燒毀,從此台灣神社即走入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敗逃來到台灣,全台灣神社被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而遭到刻意的破壞,神社所在地也全部收歸為國有,台灣神社也不例外。台灣神宮(新境地)所在位置在1946年短暫成為市民教育所,至今日成為中央廣播電台等建築。台灣護國神社則改建為忠烈祠。至於原位在劍潭山的舊台灣神社則在戰後拆除改建成台灣大飯店,在1952年改由以宋美齡為首的政要所組成的「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來接手經營,並正式改稱為圓山大飯店,1973年後改建成14層飯店大樓至今日。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