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氣象局台北氣象站  

 

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中央氣象局台北氣象站)

日清甲午戰爭結束以後,根據雙方簽訂的馬關條約下將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的消息一傳出,此時歐美各國對日本的後續動向至為矚目。1895年,也就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初期,台灣總督府正式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台灣當時的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此日本為順應國際潮流遂有在台灣設立測候機構的研議。1896年2月,台灣總督府通信部長土居通豫回到母國日本東京述職,為設立台灣測候所的籌備事宜與日本中央氣象台進行交涉。在日本中央氣象局的幫助下,於是指派日本中央氣象台技手近藤久次郎於同年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並於該年4月7日來台勘查台灣各測候所的設站地點,經過詳細的規劃探勘後,該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再於1896年7月12日以府令第21號公布,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

今日的中央氣象局台北氣象站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原名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日治初期由於日本與台灣之間並無定期之航班,當時又無電信可資連繫,因此相關氣象儀器的搬運至為費時,尤以向國外購買的器材更常常無法如期運到,以致測候所的設站計畫無法如期進展,為了儘早實施台灣氣象觀測的要求下,於是借用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也就是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內安裝各種的氣象觀測儀器,開始台北測候所的各種觀測工作,此段時期也為奠定台北測候所廳舍成立前的初期氣象觀測基礎。

1897年12月19日位於台北市南門街的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新廳舍落成,於是由民政局遷往現址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1934年改稱為台北觀測所,1937年3月3日台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1次改建,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業務。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氣象局(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改制為台灣省氣象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65年9月1日又改制為台灣省氣象局,局本部觀測站也改隸屬於觀測科觀測股。1971年7月1日,以台灣省氣象局為基礎,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成為交通部的附屬機關。

台灣省氣象局改制為中央氣象局以後,局本部觀測站再度改隸於測政組,1977年7月1日奉准依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及附屬測站組織通則,正式成立中央氣象局台北氣象測站。1992年4月,配合新辦公大樓的改建,觀測坪遷往台北師範學院,1997年9月觀測坪再度遷回新建大樓前面,2002年元月起基於人力的調配及充分利用,乃在板橋站址原先高空觀測作業之外,另行增加地面觀測作業。為了因應台灣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中央氣象局預計自2012年元旦起改隸於新設立的環境資源部。


註:台灣測候所的設立沿革,最早源自於日本明治29年(1896年)3月所頒佈的「臺灣總督府測候所官制」,並據以規定測候所的相關職掌、組織及隸屬單位(民政局通信部,次年改直隸台灣總督府)。日本明治29年4月到6月期間,通信部海事課課長遠藤可一與東京中央氣象台的技士近藤久次郎兩人踏遍台灣各地尋找適當測候所的設所地點,行跡遠達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後來台灣總督府在他們的建議下,於同年7月正式公布了臺北、臺中、臺南、恆春及澎湖等五個測候所的位置與名稱。雖然當時已有考慮在台灣東部的臺東及花蓮港設置測候所,但是因為日治時期交通尚未建設完善,基於臺東及花蓮港的交通不便,建設測候所的相關建材和專業器材運輸不易而暫時作罷。


台北測候所:正式的落成時間為明治30年(1897年)12月19日

台南測候所:正式的落成時間為明治31年(1898年)3月01日

澎湖測候所:正式的落成時間為明治31年(1898年)3月01日

台中測候所:正式的落成時間為明治31年(1898年)4月16日,後來異地改建於明治34年(1901年)5月20日

恆春測候所:正式的落成時間為明治38年(1905年)12月25日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台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TSUB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